正文

第三章 四房共管同仁堂(5)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噢,是乐笃周先生啊。我在北京就常买你们的药,认识他。” 那人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脸上乐开了花。原来,乐笃周名“衍孙”,“笃周”是他的号,他的字是“叶潜”。正巧这时乐笃周到前柜来了,一见是老主顾,也挺高兴。客人买了药之后,感叹不已:“从北京到了南京,有两个受不了。一个是受不了南京夏天的热,真不愧是‘火炉子’!二是发愁买不着同仁堂的药。现在好了,在南京也能买到同仁堂的药了。”

说到这儿,客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吃了这么多同仁堂的药,就是没见过同仁堂的药是怎么做的。听说老乐家的药店都是前店后厂,要是不碍事,您能不能让我开开眼?”

乐笃周一愣,这可给他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只好找了个理由,给搪塞了过去。

原来,这南京同仁堂只有店,没有厂,也就是只能卖药不能制药。因而它只有“半壁江山”,有人说它是“半拉子同仁堂”,并落下了“有店没有厂,能卖不能造”的话。因此,它不仅和北京同仁堂不一样,而且和其他有乐家祖传配本,能够自产自销的乐家老铺也不一样。有人不知底细,就问乐笃周:“您这儿也叫‘同仁堂’,也是乐家老铺,为什么您就不能做药呢?”

乐笃周叹口气说:“唉,能做我为什么不做?”似有难言之隐,人家也就不好再问了。

乐家大房在台湾还开过同仁堂,而且也和乐笃周有关系。那是全国解放前夕,乐笃周在台湾开设了一家同仁堂。谁知时事不济,就在乐笃周回大陆办药的时候,台海形势大变,他竟再也回不到台湾去了。于是台湾的同仁堂便由乐笃周的夫人打理,但这时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已经没有直接联系了。若干年后,乐笃周的夫人辞世,子女去了外国。乐笃周则在南京、上海等地主持业务。他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公私合营,积极要求进步,1958年还将自己收藏的多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79年,乐笃周病逝于大陆。

乐家二房是乐仲繁,他的后代开的是“永仁堂”、“怀仁堂”和“沛仁堂”。乐咏西是乐仲繁的次子,他于1920年牵头,代表二房在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开设了颐龄堂。不过,颐龄堂最大的成就不是卖了多少药,而是培养了乐咏西的两个儿子,乐元可和乐孝先。他们两位都是在颐龄堂学到的经营本领。那时,乐咏西让乐元可和乐孝先从学徒干起,他们洒扫庭除、掸瓶抹柜、上板下板、跑前跑后,凡是小学徒干的,他们都得干。他们从小就跟着大车往安国药市跑,风里来、雨里去,吃了不少苦头,长了不少见识,也亲眼看到了许多人世间的不平。后来,颐龄堂分成了永仁堂、怀仁堂和沛仁堂。其中永仁堂在北京、包头、烟台共开设了三家分店。

乐咏西爱玩,是九城闻名的玩家:票戏、玩鸟、养鸽子、斗蛐蛐等,样样都玩得轰轰烈烈。他养有许多名贵的鸽子、蛐蛐,收藏有许多贵重的蛐蛐罐、鸽哨。据乐家后人回忆,他收集的“惠、承、兴、鸣”四大名牌鸽哨还在万国博物展上得过奖。据爱玩鸽子的人说,当年北京有个鸽贩子“穷极生智”,买通了乐咏西的车夫,让他的马车绕道而行,经过鸽贩住所的附近。这时,鸽贩就放出自己的鸽子。乐咏西忽听一阵鸽哨在蓝天中响起,如玉笛银铃一般动听。他抬头一看,只见三十多只鸽子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盘旋,而且全都是名贵品种“紫环”和银尾短嘴的“紫乌头”。乐咏西喜出望外,竟花了四千元买下那群鸽子,又花三百元把鸽贩手中品种不纯的鸽子也买了下来。那个贩子大赚一笔,买房置地,一下子就跨入了“小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