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由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就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样,有时缓缓流淌,如一位慈母一般,抚摸着沿岸的田野和山峦;有时又激流冲荡,如天河下泻,冲决一切阻挡它前进的障碍;有时又如九曲回肠,千转百绕,但最终还是奔涌东去,直下沧海。而乐松生和同仁堂就如这大河中漂流的一艘船,或者激流奋进,或者曲折回旋,或者乘长风破万里浪。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北京市地方工业局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选择了同仁堂、六必居等几家有影响的私营企业,首先进行公私合营的试点工作,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总结经验。对盼望中国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的广大人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乐家来说,这却是平地一声惊雷,这个名门望族不能不受到强烈的震撼。这声惊雷将唤醒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还是携风带雨,摧枝折花?他们一时辨别不清。但他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同仁堂”这份祖业从此将不为乐家所独有,用他们刚学到的政治经济学常识来说,就是他们即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管理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这不只是切肤之痛,甚至也不是断臂割腕,而是剜心掏肺!同仁堂毕竟是乐家十几代人辛苦打拼积累下的财富,它凝集着祖辈的期望和子孙的未来。现在要合营,百年老店的前途会如何?自己的未来又将怎样?祖上的福荫还能否延及子孙?况且,他们阅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受到的社会影响和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因此,当乐松生刚刚在乐家各房面前提到“公私合营”时,反对的、犹豫的、怀疑的、赞成的、言不由衷的、口是心非的、尖酸刻薄的、夹枪带棒的,统统都朝乐松生倒了下来,就如捣翻了中药铺的药柜一般,乐松生能经受得了吗?乐松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更重大的考验。那些日子,乐松生真是不好过。
在卢沟桥上,乐松生一边漫不经心地数着总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边看着暴涨的永定河水,心潮滚滚难平。他在经历着一场理智与情感的搏斗。他想到,祖上积下这份家产多么不易。从乐良才摇着串铃进京,到乐显扬创建同仁堂,从乐平泉中兴祖业,到同仁堂今天的再度兴旺,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同仁堂曾经是中华大地赫赫有名的皇都御药王,驰名海内外,然而这一切将如滚滚东流水,一去不返。想到这些,他难免犹豫、彷徨……
心事重重的乐松生,登上了北京城区最高处的万春亭。西北望,他看到了佛香阁的金顶和东邻的一片脚手架,那是正在兴建的中国科学院。旧中国哪里谈得上科学的发展,不然,为什么乐达仁打算利用外国药厂的先进技术,乐笃周提出建立化学研究室对中药材提炼分析等,都成了一场场梦境。这一切为什么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东南望,他看到一片新兴的工业区,北京人过去只能穿“过街破”,现在不单有了纺织业,而且还在建设汽车厂、电子管厂,作为老北京人,他留恋北京的老景致、老字号、老传统,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同仁堂在内,可是他也为首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而惊喜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