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国家解放同仁堂获新生(28)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老人听了连连鼓励自己的女儿,在同仁堂好好干,也要争当劳动模范。他还感叹说,怪不得不认识同仁堂了,同仁堂变化太大了。

刚说完,老人突然又有了重大发现,原来,柜台里竟摆着一批西药。同仁堂是中药店,怎么会卖起了西药呢?

经理看出了他的疑惑,就告诉老人,北京的医药业在公私合营后,经过调整,大栅栏只有同仁堂一家药店了,这就免去了在一条街上唱对台戏的麻烦。一度归百货二场销售的西药,现在也暂时由同仁堂卖。

老人乐了,说:“过去中药铺和西药铺水火不容,现在也合到一起,为老百姓的健康出力了。”

同仁堂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原来,中药虽然在群众中影响深远,有效力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但是由于旧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中药的销售和生产也存在着“散、乱、小、差”的问题。“散”,就是药店的分布散乱无章。在闹市区,往往几家药店挤在一堆,大唱对台戏,购买力平平的地区就很少见到药店,至于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山区,患者要买药就更困难了。所谓“乱”,就是药店各有各的方,各做各的药,有的一药多名,有的一药多方,难免造成混乱。“小”就是生产规模小,那时大多数中药生产厂家都是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有的甚至只有一两间民房,也在生产“秘制膏丹”。“差”就是生产和劳动条件差,许多药厂缺乏必要的卫生和安全设施,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设备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生产销售的“散、乱、小、差”,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了。

1955年1月,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成立。它的成立,改变了过去中药分散进货、自由定价的状态,改为统一进货,统一定价,保证了质量,促进了中药事业的发展。从此,北京的中药生产开始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道路。1956年到1957年,药材公司利用公私合营后的优势,进行了中药商业网点的调整。调整的结果,大栅栏地区就只留下了同仁堂一个药店,当时同仁堂药店和同仁堂制药厂分了家,各算各的账,各吃各的饭,叫作“厂店分离”。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制药厂则由药材公司管理。原料采购和产品批发等业务,也由药材公司负责。

为了形成规模,便于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管理,北京市药材公司把大大小小的药店,按照不同地域,来了个大“集结”。宣武区的西鹤年堂、同达堂、瑞德堂、德寿堂被合并成宣武区药厂;东庆仁堂、东德寿堂、千芝堂、永仁堂等被合并成崇文区药厂;宏仁堂、永安堂、继仁堂等,被合并成东城区药厂;乐仁堂、圣济堂、仁一堂、乾元堂等被合并成西城区药厂。此外,还把一些“小不点儿”级的药厂合并为“联合制药厂”。在这次“大集结”中,同仁堂制药厂被列为北京市药材公司直属药厂。这是因为同仁堂制药厂无论是设备、人员、品种和产量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具有了规模化生产和自主研发的能力。这一年的8月,同仁堂制药厂的提炼车间又单独划出,成立了由北京市药材公司直属的同仁堂中药提炼厂。

在这种体制下,同仁堂的销售虽然只剩下了大栅栏的“乐家老铺”,成了真正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销售却有了新的发展。过去,同仁堂的药虽然好,但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却买不到。那时,中成药在农村的销售主要就是靠卖油盐酱醋、日用百货的商业网点代销。可是农村商业网点本来就寥若晨星,经营中成药的就更少,大一点的代销点,经营的品种不过二十来种,小的不过三五种。此外,还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商业网点根本就不卖中成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