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改革创新弄大潮(3)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经过激烈的争论,更经过详细的论证,以药材公司为主,将同仁堂制药厂和大栅栏的同仁堂门市部吸纳其中,组成“同仁堂集团公司”的方案,最终获得了北京市领导的批准。

实事求是地讲,这确实是一个最佳方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药材公司有进货渠道,能保证同仁堂集团公司的制药厂有“纯洁地道”的好药材。“千渠碧水灌良田,万道清流载轻舟”,药材公司有广泛的下游渠道,可以保证集团公司的产品畅销。在市场上打拼的企业,都知道一句治理名言——“渠道为王”,就是说,进货和销货渠道对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药材公司也有弱项:一是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二是管理水平和有着三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还有差距。成立同仁堂集团公司解决了没有品牌效应的问题。但是如何解决管理上的差距呢?药材公司先行一步,专门组织中药二厂的职工去同仁堂制药总厂参观、学习。回来后,按照同仁堂的质量要求、工艺流程和管理方法改进,按同仁堂的标准生产药品。这真是一个取各方之长,补各方之短,真正能做大做强的方案。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劲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同仁堂集团公司的改革方案也凭借这股好风得到了统一,并克服了各种困难,落到了实处。1992年7月3日,以北京药材公司以及同仁堂制药厂和同仁堂药店等二十一个核心单位组成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正式成立了。这个集团公司的成立,是中药行业的一件大事。1992年8月19日,庆祝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李德生、段君毅和中央有关部门及北京市的主要领导陈敏章、钱信忠、崔月犁、刘建章、于若木、焦若愚、白介夫、张建民、何鲁丽、封明为、王大明、孙孚凌等出席了大会。

第二节 三项措施皆是好文章

两次上市真乃大手笔

同仁堂集团成立之时,不缺掌声,不缺鲜花,不缺媒体的关注,更不缺领导的支持。但是市场有自己的铁律,它不仅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鲜花、微笑和掌声。同仁堂集团一成立,就面临着预想不到的困局:这么一个名气冲天的集团公司竟然没有钱!

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都知道一个现在是饭余茶后的谈资,而当时却能逼人跳楼的名词——“三角债”。

顾名思义,“三角债”就是甲欠乙,乙欠丙,丙又欠甲的三角形债权和债务关系。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三角关系,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灾难,而且会导致国家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三角债并非中国独有。苏联解体后,据说三角债就高达三百五十万亿卢布。至于它形成的原因,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只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大量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只能堆在仓库里。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流通不畅,就只好找银行借贷,或者是向上游原材料厂家“赊购”。上游厂家为了维持生产,也只能无奈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日积月累,仓库的积压产品越来越多,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造成了银行的坏账,同时企业和上、下游厂家之间就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这就是三角债。同仁堂集团继承了集团成立前各企业的资产,当然也继承了它们的债权债务。同仁堂集团是一级法人,下面是十个左右的委托法人单位。当时,这些企业加在一起销售额是十个亿,可是受三角债的拖累,外单位欠的款就有四个多亿,也就是说卖了十个亿的货,竟有四个多亿拿不回来。钱拿不回来,采购原料就没有钱,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进行,怎么办?同仁堂集团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有了困难可以找银行货款。既然都姓“国”,怎么也得拉一把吧?可这时银行也在改革了,有去无回的放贷人家也不干了。去申请贷款的人碰到的是一张冷冰冰的脸和更加冷冰冰的话:“你们是3B级企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