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斯通去探望一个普通销售员的老婆,还写进了书里,用来证明关心下属的重要性。那当年许叶芬亲自操办查柜和先生们的伙食,亲自迎送到乐家办事的职工,不也可以写到书里吗?”
“咱们同仁堂有三百年的历史了,三百年不倒,必定有成功的原因,是应当好好总结总结。”
“那敢情好,可是谁给咱们同仁堂总结呢?”
没有多久,他们的心愿还真的实现了。1992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院和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等单位,到同仁堂调研同仁堂的经营和如何塑造企业精神。经过反复调研,拿出了一个调研报告,名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这份报告于1993年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对全国企业文化建设起了指导作用,对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份报告自然也在同仁堂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议论说:“这报告写得真不错,既注重开发老字号的文化遗产,又归纳总结了咱们的新经验。这么一来,咱们同仁堂重质量、讲诚信、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培养企业精神的事情就形成理论了。”
“可不是,既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又注意总结咱们自己的宝贵经验,有继承,有发展,有借鉴,就应当这样!”
此时,新华社还为同仁堂撰写了通稿《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同仁堂的名字因为它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一次传向了五湖四海。
同仁堂在三百四十年的历史篇章上,每一页都有精彩之笔。尤其是1995年,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之后,同仁堂一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扩大国有资产控制力,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以股权为纽带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支撑的中医药集团。同时,同仁堂集团的领导层又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物力。他们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内每一个人都应当具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他们认为,企业文化要靠企业全体成员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地来营造,同时又对每个人产生着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塑造着企业的灵魂。这既有历史的传承,又需要现实的锤炼。
说到同仁堂文化对人的影响,同仁堂的老人们说:“咱们的历史上,尽出忠心保同仁堂的人。早先有张翊亭舍身救老匾,有刘辅亭乱世守店堂,这样的人后来也不少,好多都没有留下名字来。”
据他们说,当年,同仁堂药店每天都能收不少现钱,有整有零,零钱还特别多,都是铜子儿。每到煞账之后,这些钱就要送到账房去。那时管送钱的是一个穿的破衣烂衫的人,为的是不惹人注意,免遭歹人劫财。他拿着个麻袋,那些堆得如小山一样的钱,他数也不数,往麻袋里一装就走,可是多少年,从来没有差过一分钱。老人们说:“那时的财会制度远不如现在严格健全,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个‘德’字。”
大家听后,都说:“现在这种人在咱们同仁堂也不少啊!”
他们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工人,在制作安宫牛黄丸时,因为吊蜡丸出了意外,做废了两丸。同仁堂的职工技术再高,工作再认真,也不能保证一点废品不出。因此,当时从领导到职工,谁也没有把这事太放在心上。不料,这位职工主动掏钱买了两丸安宫牛黄丸,交给了车间领导。车间领导对那位工人说:“这属于正常损耗,不必赔偿。再说了,两丸‘安牛’,也得不少钱呢。您的工资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