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位工人却说:“不这么样我心里不踏实。”
人们后来评论这件事说:“工人主动掏钱弥补企业的损失,世界上无论什么标准,GMP也好,ISO9001也罢,都没有这种规定,也不可能有这种规定。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会造就这样的职工。”
为了建设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同仁堂集团在2001年实施了企业形象战略。他们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企业精神,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作为经营哲学,以“同心同德,仁术仁风”作为管理信念。这是同仁堂集团领导从专家、干部和群众贡献的两千多条建言中提炼、精选出来的。
与此同时,同仁堂还制定了各种行为规范。其中有《同仁堂全体人员共同行为规范》《同仁堂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和《同仁堂零售药业人员行为规范》等各类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人员的行为规范,共六种。这些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等,都吸收了同仁堂传统中的精华,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前任同仁堂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大方主持整理了《同仁堂大事记》,并组织同仁堂内外专家,完成了同仁堂《家庭中药用药指南》丛书的出版,为消费者提供方便。
为了普及企业文化,同仁堂集团编辑出版了《同仁堂故事》。这部书通过同仁堂发生的一个个真实故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同仁堂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和经营理念。为这本书撰文的有领导干部、堂史研究者、科技人员,也有普通的工人和批发、营销人员。
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后,曾经在发展中提出四个“抓住”,其中第四项便是“抓住文化保证发展”,可见同仁堂集团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正是从同仁堂集团成立时起,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便由自在的阶段进入了自为的阶段,开始了积极主动的发掘、整理、创新、传播。虽然在现代企业中,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只是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却能塑造人的灵魂,使人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去行事。
有人把企业文化仅仅看成是形式,是色彩,是装饰,关注的只是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和“星光四射”的“代言人”。而同仁堂集团的领导却认为,企业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是三百四十年积累起来的精髓,更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必须传承下去的基因。因此,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在他的名著《Z理论——美国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说:“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成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职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要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职工并代代相传。”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大中曾说:“具备文化自觉意识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懂得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去影响职工,并通过连续有效的行动,使价值观成为公司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他们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诠释,也证明了同仁堂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正是出于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同仁堂集团领导层不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同仁堂文化,董事长殷顺海还提出了“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劲鼓舞人,用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人,用优良的业绩回报人”。他把“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放在第一位,可见同仁堂是如何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