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二十几岁参加工作,到六十岁时退休,三十多年的时间都在职场中度过。过去,一个人进了一个单位,就有了铁饭碗。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观念不断变化,换个单位、换个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用李开复的话说:
平均起来,一生换四五次工作在21世纪应该是正常的。
有人说,每个人永远做着两份工作,一份是当前所从事的,一份则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于是,人们常常把眼光放在别处,希望以此来找到更好的发展舞台,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人往高处走,谁不想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单位、更好的待遇、更好的前途?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行动。
有的人总是不能稳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总在想换工作,结果却往往陷入另一番失意的泥淖;有的人在做好本职工作时,想着更高更好的发展机会,抓住机会就成功了。这是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对此,李开复从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
当初开拓微软中国市场的时候,自己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方向,干得很开心。但是,因为工作调动回到美国,我就发现自己只是那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那时起,自己的激情渐渐消退。于是,我想着自己该接受另一个挑战了。而在谷歌这个富有创意的团队里,我看到了创意的价值、年轻的力量,20个人花6个月的时间设计了全新的技术,这是一个奇迹。我也为我的选择感到自豪。
那么如何就业、如何择业呢?李开复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原则:
要先就业再择业。就业与择业,是两个概念。要知道,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
所以,我们选择工作时,更应该重视的是成长的机会和自己将来的事业,而不只是眼前的利益,要对自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很重要。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话:“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我们投入哪个行业。一个人找到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在自己经济条件不宽裕的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它,要珍惜它,要在这个工作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当然就会获得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会成为我们以后跳槽的砝码,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就会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了我们的事业方向。中途转行是可以,但就我们今天的就业形势而言,许多单位都要看求职者的经验,没有经验,进入别的行业很难,从头再来更不容易。所以,李开复认为:
应该在读大学时就经过实习来尝试各种工作;做喜欢的行业和工作很重要,但是与其“全部都从事一遍”,不如多打听一些消息。有些公司里面有很多公司内部的尝试机会,不一定要换公司,所以对于第一份工作不能太轻慢。
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我们如何寻找第一份工作呢?李开复建议说:
第一,这个工作应当能帮助自己继续学习。那些可以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不把员工当做赚钱机器的公司,以及那些拥有好的老板,或拥有值得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是寻找第一份工作时的首选。
第二,这个工作可以让自己在五年后有最好的发展机会。找一个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的职位,找一个可以教你很多东西的老板,找一个在五年后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这比表面上的“薪资”多少重要得多。
第三,如果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那就去找最符合自己兴趣和理想的工作;如果不知道,那就找一个能帮助自己发现兴趣和理想的工作。
对于有些青年员工不能稳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想把自己喜欢的行业都从事一遍,然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才能真正地开始自己的事业。李开复说:
多尝试很好,但是其实应该在读大学时就经过实习来尝试。做喜欢的行业和工作很重要,但是与其全部都从事一遍,不如先做很多的咨询(例如在网上找资料,问朋友和师兄师姐,实习工作,甚至到公司门口去问)。找工作应该综合考虑:条件、天赋、兴趣、学习。第一个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习,因为学校给你的训练不能够让你马上在工作中上路。你应该找一个公司,它不是要压榨你的劳力,希望你马上给它赚钱,而是有足够的培训、学习、成长的空间。但是,同样的,你也不能期望公司只是培养你,给你学习的机会,你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做一个入门的工作,从基层做起,把分内的工作做好。挑一个好老板很重要。你应聘公司的老板是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榜样?他的人生态度和人品如何?最好找一个重视你的专业知识的公司。例如,如果你做金融工作,进入一个投资银行最好;如果你是做技术工作的,进入一个技术性公司最合适。当然,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必须考虑:你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兴趣从事这份职业。
在21世纪,换工作和换公司是常见的,大部分人是为了更多的钱或更高的职位才换的。但是,作为没有多少经验和实力的年轻人,更多应该是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发展,不要短视,不要因为眼前利益而影响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