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抛弃事事被动的坏习惯

像李开复一样做最好的员工 作者:趜雪峰


多年来的教育习惯和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大多数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父母和老师们也习惯于,更确切地说是愿意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设计人生、规划未来,帮助孩子们做很多事情,这使孩子们走上社会后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和职业生涯,习惯听从别人的安排。李开复指出:

中国的学生与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工作中还不够主动。他们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要想在现代的职场中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要主动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并且制定规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就是说,要抛弃过去养成的一些固有的被动的习惯,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自己做决定。李开复指出:

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更需要你自己做决定的是许多更重要的事情。例如读什么专业、进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对这些事情,有很多人可能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只做无关紧要的决定,而任由他人做出对自己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这明显是不合逻辑的。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的最大障碍,如果我们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比如,一些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自己的出身不好、遗传基因不好等,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责环境的恶劣,埋怨上司不重视,埋怨自己没有好后台,埋怨对手太能表现等,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我们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长远来看,这无疑会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消极的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我们自己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我们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李开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微软有一个叫郭蓓菁的资深华人经理。她16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到美国后6个月就必须参加SAT考试。那时她英语口语已经不差,但是文法、词汇、作文都很不行。她的SAT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可以想象她的英语水平是多么糟糕!但是她依然满怀希望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她的英语SAT分数太低,她的申请表很可能没有被阅读就直接被拒绝了。但是她不服输,她深信如果自己被录取,会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她决定“上诉”。她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工学院长。在信里,她做了自我介绍,自豪地描述了自己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自己刚到美国6个月的英语问题,强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她说:“院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财产。”两天后,院长约谈了她,看出她的英语其实已经进步很多。她对院长当面保证自己的英语会学得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决定录取她。

主动出击就能掌握机会,获得控制权;被动反应、被动等待就会失去机会,受人控制。所以,李开复说:

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

今天,许多职场上的年轻人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遇到事情,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你说怎么办?”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办?”

要改掉这个习惯,我们就需要下定决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李开复说:

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从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人在职场,经常会遇到问题遇到困难,许多人喜欢在遇到困难时找借口:由于别人的原因这件事没办好,由于客观原因这事我做不了,这事我不行,等等。而不愿意多想一想,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头来处理这个难题?所以,李开复说:

不要说“我办不到”,应当积极去尝试。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他提出: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例如,这类人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没办法只好这样”等。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试试看”等。李开复说:

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