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重要的或者紧急的事情,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不一定很紧急;而一些紧急的事情,也不见得一定重要。事情很紧急的时候,不论是否重要,通常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处理。实际上,工作中需要我们去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总会发生,但是,当每天的工作中绝大部分都是“紧急事件”时,就会让我们应接不暇,使得我们反而把最重要的事情拖后,这些重要的事情到了最后期限又变成更多的“紧急事件”。如此一来,造成恶性循环:每天感觉事情太多,但又总是没什么成绩,整天手忙脚乱。
工作任务哪个轻、哪个重、哪个缓、哪个急,弄明白这些,对提高工作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李开复提出了要处理好“紧急事”和“重要事”的关系,他说:
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要关注“关键”的问题。事分轻重缓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要分清何为“紧急的事”、何为“重要的事”。
就“紧急事”和“重要事”这两个概念来说,有四种情况: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要分清楚四种情况,不要把时间花在没有用的事情上,要正确对待那些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因为这些事往往对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它们摆在重要的位置,经常提醒自己去完成它们。所以,李开复建议说:
每天对该做的事排好优先次序,并按照这个次序来做。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比如说学习,有的年轻人会说“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
在职场工作的人士会经常发牢骚,“最近工作太忙”,“工作忙啊,太累了”。但很少有人想自己忙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感觉付出很多,得到的却只是老板的不满意?我们身心疲惫,但是一无所获?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工作,成了工作的奴隶,每天穷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紧急的”事情,成为“紧急”的奴隶。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让人感到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必须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工作,就能体现出个人能力了。能力强的人,可以在有限的、同样的时间里做出比别人多的工作,这就如同经济效益的概念一样,低投入高产出。更何况做某些事情的时机是不可再生的,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把这件事情做完,就再也没有机会做了,也由此可能会引起结果的大不相同。因此,合理利用好时间和精力做更多的工作,意味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创造了精力和时间的最大价值。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样才能不使自己成为“紧急”的奴隶。关于这一点,李开复指出:
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目标执行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是不可分的。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让你清晰地知道你与大目标之间的距离,你的每日承诺是你的压力和激励,每日的行动承诺都必须结合你的长远目标。所以,要想有计划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你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
在时间管理中,必须学会运用80%∶20%原则,要让20%的投入产生80%的效益。要把握一天中20%的经典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或夜里),专门用于你对于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准备。有的人以为,安排时间就是做一个时间表,那是错误的。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不过这么做有可能使重要的事被荒废。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每天早上订立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我们每天的工作过程,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我们自身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实施的过程,比如时间管理,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管理并不断地优化,那么效率就会越来越高。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李开复说:
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佳是不实际的。所以建议把“必须做的”和“尽量做的”分开。必须做的要做到最佳,不过尽力而为就可。建议你用良好的态度和胸怀接受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以终为始,做一个长期的蓝图规划,一步一步地向你的目标迈进。这样,你就能一步步地看到进展,就会更有动力、自信地继续做下去。
有计划的工作是最有效率的,没有计划的工作肯定是低效率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效率,那么就从做好计划、管好时间开始,别做“紧急”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