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民出版社后来出版了一本高平创作的长诗《川藏公路之歌》,讴歌筑路的解放军。开篇的序诗写道:
每当我登上西藏的高山,
就觉得周围都是诗篇。
无数的鹰群四散飞腾,
像是诗里的标点。
川藏公路的诞生,
是这些诗中最长的一行。
每个字,每个音节,
都喷射着英雄的光焰。
青藏公路虽然地势不如川藏公路险峻,但全部公路线平均在海拔4500米以上,还有大量的冻土层地段,筑路军民忍受着高山缺氧和风雪严寒,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修通这条进藏公路。
在两条公路还没建成之前,西藏的两位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分别在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走了一段。为了参加定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这年7月15日达赖由张经武陪同从拉萨出发,先是骑马,越过拉萨河谷,进入尼羊河谷,在森林中的泥泞小路上艰难跋涉,走了二十多天,于8月13日到达波密地区的加龙坝,被康藏筑路部队司令员陈明义等迎上汽车,沿着已修好的公路,经雅安到成都,
从成都乘飞机到西安。班禅则由范明陪同,沿青藏公路到西宁再到西安与达赖会合。
达赖和班禅从西安同乘专列9月4日到达北京,受到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及群众的热烈欢迎。
还有传说,达赖出行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谁也不能超过他,而乘汽车却有司机在他前边,经过张经武等人劝说,达赖及随行僧侣才同意上汽车。
“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这句被引用于《《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幸福
生活》中而广为流传的名言,是范荣康从筑路军民的口号中提炼出来的。最早见于《人民日报》就是这篇社论。这以后《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通讯、文章中多次引用这句话。
1958年5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青年工人廖世刚的文章《这才是开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文章前面的“编者按”写道:“廖世刚是重庆建设机床厂的青年铣工,今年他已经七次突破自己订的跃进计划。他开始预订四个半月完成相当于五年的工作量。到4月初,他把缝纫机定位杆由铣床加工改为冲床加工,提高工效一百三十七倍,以十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相当于五年的工作量。过了几天,他又把一种零件由人工操作改为机器加工,使产量提高了一千六百八十倍。最近廖世刚又提出了新的跃进计划:实现二十多项改进,保证提高生产效率八千倍,争取达到一万倍。4月23日,一位作者田羽同志写诗祝贺廖世刚的成就,下面是廖世刚复田羽的信。”
廖世刚的信说:“我们从来不相识,但也许在人群中见过面。我是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在这里我向你表示热烈的感谢。党就是我亲生的母亲,党亲手教育培养我成长。现在党提出十五年赶上英国,好比把千斤担儿放在自己的肩上。没有别的,是党的号召鼓舞着我前进!五年的路程只要几个钟头就能走完,你说得对,这决不是最后的数字。说真话:这并不值得惊异,是党的教导使我明确了为谁劳动,请你不要对我过分的夸奖,万里行程现在才跨出了第一步。解放前我这穷小子有谁瞧得起?别人叫我傻瓜,到处受欺;解放后只作出一点微末的成绩,就受到党和人民这样的珍视。我们从来不相识,但共同的理想把我们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你昨天是战士,今天是诗人;我过去是农民,今天是工人,让我们携手前进!拿出我们的智慧和干劲,跃进,跃进,再跃进!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把那老牌英帝国主义,远远地抛在我们国家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