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习、思索、实践(2)

天鉴 作者:罗崇敏


虽然《天鉴》的涉及面很广,但主导思想却很清晰。无论是谈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养身正家……都是以人为本,以求能发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在这方面的论述既多也不乏精辟见解,如2002年他就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潮,表达了自己对物质与文明的看法:

单一的物质利益原则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发展,酿成腐败和危机。物质现实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视的、浅层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超越这个层面的宗教、哲学、伦理、法律、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教育。人的物质欲望只有在文化的合理抑制和提升下,才能转化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具有比物质形体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毫不回避地承认一个现实: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内涵贫乏,灵魂的文化空白太多。我们现在不但要解决物质上的贫困问题,更要解决人文精神的空白问题。

再如他论及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时,也是从人的素质这一根本着眼,并提到战略高度来阐述:

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取决于她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她的人民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即使是谈文学艺术、书法、医学,他也是把如何了解人、突出人、给人们以美好,放在创作的首位:

人作文,文为人。文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人学特性。文学是人类艺术活动的结果,是人运用特殊思维方式和符号系统创造的产物,而且,这种创造文学的思维是一种审美思维,审美是人从这个世界中获得又赋予这个世界的特殊价值。这就决定了文学在反映对象世界的时候,必须紧扣人,才能建立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联系,从而使其他一切自然现象,包括人造自然现象,甚至人的自身的生理和本能,都得以体现出审美属性。无论对文学的主体还是文学的客体而言,文学都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文学就不存在。文学的人学特性,决定了文学必须立足人、观察人、思考人。

他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对文学本质的了解却如此透彻;也使我想起了前些年一个写作多年的作家,却公然表示:“文学被当作人学是一种越位,把文学当作主体精神解放的产物,实际上是生活中主体所不能实现其价值,到文学中来做‘白日梦’。真正的人学要研究人的物质性因素、心理性因素。” 这种否定文学的人本价值,把人创造的文学与人类社会割裂开的见解,很令我惊讶;也就难怪他们的作品多是缺乏生活气息,与现实社会隔阂,而难以有“人的赞歌”了。

文学是否“白日梦”?这“白日梦”是否需要?许多文学经典已经形象地回答,那就看每个人是否肯读书,能否领悟了。我是赞同罗崇敏这一见解:

人之生存不仅需要粮食、需要安全、需要科学真理,还需要安慰与梦想,需要理解与狂欢,需要精神家园。艺术为此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体验自由的游戏,具有永恒的魅力。……艺术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把真善美的价值观融入信息传达中,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心理结构、心理因素的变化,使人寻回健康的、优美的、卓越的心灵和精神……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很好地运作人生,并转化为智慧人生呢?我想,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很重要的。罗崇敏同志在任何一个岗位,都能以唯真,唯勤,唯和,唯亷,留下素心真履的形象,我想,这与他勤于学习,勤于思索,勇于实践有关!

2009年5月1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