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崇敏的《天鉴》
伍立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因思想而伟大。知识的尊严正在于思想。古往今来的大师们使我们看到深邃而辽阔的思想海洋,但它并不妨碍后人丰富这个思想的疆域。罗崇敏正是这样一个思想者,他既畅游在思想的海洋,更为这个海洋的丰富性贡献自己思考的心血。
这一点也将《天鉴》作者罗崇敏和一个普通的履职者区分开来。
相对于作者从前的长篇大论,逻辑严密考证精详的长文、专著,本书在文体上别具一格,多为短文、札记、随笔、随想、谈话录……属于一种思想录,或者文化辩证、文化态势发展战略的范畴。
这种札记体文字,长则千余字,短则三五百字,却能精辟说明一个问题,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系作者长期独立思考,从现实、历史的结合点上悟出,有拓展人生胸襟与眼界的价值,这些妙趣与思想信息并重的文体,交织着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
凡此种种,无不渗透着机制创新、制度考量、战略思考,着眼未来等等高度。读之,不免和作者一样,产生发现和感悟的乐趣。
这是因为作者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一个创新者;一个学习者,一个履职者;一个公民,一个专家,一个官员……其间,处处彰显着一个履职者的心路历程和境界。《南方周末》(2009年1月15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罗崇敏的履职传奇,开篇写道:“本期关于罗崇敏的报道,是关于一个改革官员的报道。其行,挑战尺度;其思,超于常道;其政,频现奇观。”纸短意长,但也约略勾勒出他的特别。
他敏锐而持久地注意到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在他庞杂而深邃的思想构架中,充溢着这样的脉络,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社会发展进步,使自身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要使社会继续循着良性方向前行,就必须摆脱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着力于追问实行多年的法规制度,破除社会主体的惰性。因为现行的各方面的法规制度,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的已不多了,许多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确立的。它们在确立时是先进的、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它们中的许多或其中的部分已失去积极作用甚至起着消极作用,必须加以改进。由于这些法规制度多少与现行的利益格局相联系,改变这些法规制度是需要下工夫的。简单地说,不解放思想,就难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
《人民日报》(2009年5月3日)刊登文论《为官治政,读书为要》,提倡干部读书,读经典;提倡从传统智慧中汲取丰富经验,汲取常识基础上的大智慧,从而深刻领会历史与现实的规律。实际上,罗崇敏几十年前就在实践这种读书的境界,又从读书人上升为写书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常就清代学者操作方式发议,他以为,“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焉”,其中论顾炎武,则说,“一年仅能得十余条,呕心沥血三十余年编次而成”,“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可见其推重与崇仰。
《天鉴》正可谓这样一种强力综合的著作,也可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政治、经济、军事、修养、方略、文化、宗教……虽然从文体上看是分而论之,但全书都是一个有机系统。履职者的书,能有行政经验者不算出奇,但有行政经验、历史眼光、正确判断、对当下与未来的策略,统统有机地化为一炉,并辅之以说理的趣味,出之以综合智慧,直面未来、直面世界,那就求之不可得了,罗崇敏的《天鉴》正是一部深远、综合的社科精品。其中,《中国应建设“三明治”行政部门》、《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论创新》、《最需要的是常识》、《治国理政、履职兴业的根本是知人善任》、《用人要讲高效》、《主要领导者要有点霸气,但绝不能霸道》,《世上只有坏的心情,而没有坏的天气》,等等等等,均是媒体和行政僚属之间传扬一时的名篇。
重要的是,每一篇、每一则之判断、总结,来自于深厚的、长期的积累,结果于奇思妙想的灵感,出之于与众不同的手眼。他将乐观与忧思、传统与现代、行政与理念、必然性和偶然性,高度凝练地贯通在一起,使之有机交融,直面现实又充满自信。他并不是从现实中简单地列举问题、发现问题,而是渐次向更高阶段递进的思考境界中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结论是豁然开朗,思绪是生生不息。
罗崇敏以他的著述实践,创造了总有办法、永不放弃的可贵的韧性思维模式,架设了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思维平台。他提供了一种奇绝的思路,点醒了一种机遇,许多无法尽其言的大话题,却又不难从他发掘的一个个别致的角度获得启发。对于行政履职者来说,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思考的敞亮的窗户,有趣、有用、有思想、有意味深长的分量……
(《天鉴》,罗崇敏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