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细细想来,独树一帜的企业理念中似乎还缺了一点什么。于是,给阮总提了一个建议:是否将这句话改成:
精神铸就人品,
人品打造精品。
我的良苦用心在于,希望他们的管理,完成由“管人”到“管魂”的飞跃。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之魂!
企业文化是什么?国内外的学者们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认识和描述,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大概有180种之多。我也搜集了一些相关论述,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往往晦涩难懂或似是而非。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要写上一本专著;把复杂的事说得简单,是否可以这样表述:企业文化,是企业老板和全体员工的精神家园。它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和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和制约着企业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和成败,因而被形象地比喻为“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原本是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提出来的,日本企业的“和”文化之魂一旦附着在“日本造”的产品之体上面,立即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造成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之势。
接着,日本的企业文化被美国吸纳,推出了一系列“人本文化”、“共同价值观”、“团队精神打天下”、“学习型企业”等概念,很快成为各界的共识,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举“企业文化”旗帜的美国经济一路高歌,捷报频传,引领全球的潮流。
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发源地日本却没有牢牢地护住这个“魂”,以致经济一路低迷,经过了10年徘徊、10年迷惘,又从美国人那里得到借鉴,经过反思后,又重塑企业文化,迎头赶了上来。
“企业文化”这个词语、这个概念,传入我们中国不过是最近10余年的事。不少企业家对它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它的理解还有偏颇。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既然是“文化”,那便是文化人的事,特别是那些“儒商”的事。有些企业的老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却大谈建立什么企业文化,岂不可笑?
这就是偏颇。须知,这里说的文化,并不单指文化程度、文凭、学历,而是“大文化”的境界,包含哲学、智慧、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价值创新、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方式。
我认识的有一些企业家学历不高、能力不低;识字不多,知识不少;没有上过大学,却在办着大事。所以,建立企业文化不仅是儒商的事,而是所有企业不可或缺的。
有的人自以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已经建立起来了,写了标语、有了口号,请了名人题词,建了阅览室、图书馆、展览厅,开展了唱歌、拔河、旅游的活动,办了厂报、厂刊、光荣榜……
这也是偏颇。须知,上述这些都可以说成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而决不能认为这些花花草草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了。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通过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形式渗透在整个企业的运行之中。小计谋不能代替大智慧,理理发、吹吹风可以使人更漂亮,但很难让人更聪明。
有人说,我是商人,商人天经地义地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赚钱才是实实在在的,搞什么虚头巴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