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4)

回首五四 作者:董德福


[7]参见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8]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序》,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 张 灏:《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34页。

[10] 甘 阳:《80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文化:中国和世界》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 胡国亨:《迈向德智合一的社会——对五四的反思》,《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4期。

[12] 王元化:《为五四精神一辩》,见李泽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五四运动七十年海峡两岸论文集),台北: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7页;林毓生:《迈出五四以光大五四》,见上书,第28-45页。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李文从六个方面反驳了林毓生的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观点。

[13] 严家炎:《严家炎学术随笔自选集·五四误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0页。

[14] 耿云志:《应当怎样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东岳论丛》1999年第2期。

[15] 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载《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361、50页。

[16]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第2-5、253页。

[17]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18] 陈 来:《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299页。

[19] 严家炎:《五四·文革·传统文化》,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第238页。

[20] 石仲泉:《五四运动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欧阳哲生、郝斌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上册,第105页。

[21] 王元化、李辉:《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第282-283页。

[22] 林贤治:《五四之魂》,《书屋》1999年第6期。袁伟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有“密切联系”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知识分子独立发动的思想文化问题大讨论;“文化大革命”却是政治家发动和指挥的“政治大革命”。前者既以追求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为目标,又以自由讨论的方式问难辩驳,它只诉诸人类理性,是名符其实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后者却以加强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专政”为目的,其基本方式是所谓“文攻武卫”,即以政权力量为后盾,以罗织罪名的“大批判”开路,依靠棍棒、匕首、枪炮和权势去定是非。前者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一批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文星璀璨,引人注目;后者却使知识分子受尽折磨,文化教育惨不忍睹。见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0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