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3年1月日记(1)

何振梁申奥日记 作者:何振梁


1993年1月1日 星期五 北京

晚,来访北京的国际奥委会挪威委员斯托博及夫人来家做客并晚餐。

斯托博很高兴,说他来我家做客是他这次访华的高潮。他并说在中国到处感到人们的诚恳友谊,不可能有比北京更好的申办城市了,并且重复说了几次。但是对于我希望他能给我们以帮助和支持,他没有明确允诺。他的夫人则表示希望2000年来北京。斯托博也可能是以绕个弯的方式通过夫人来表示他的支持的。他建议北京的申办要突出文化方面,因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在这方面与中国相比,而奥林匹克运动又是强调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他还说,现在的委员中2000年退休的有20多人,希中国做好他们的工作,要明确表示欢迎他们届时来北京参观奥运会。

临别时,他又一次感谢我请他俩来家里做客。

斯托博还表示到1994年我再次竞选执委时,他将予以支持。

1993年1月2日 星期六 北京

晨,去中国大饭店为斯托博夫妇送行。告别时,斯托博说,请记住在北方你们有一位朋友,你们需要我做些什么,请告诉我,我将尽力去做。这几句话看来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说的。

1993年1月3日 星期日 北京

又开始新的一年。2000年奥运会地点将于今年确定,是所谓决战决胜的一年。“我们申办有戏吗?”所有遇到的人开口就问我这个问题。有没有戏,我心里也没有底,顺利时觉得可能性较大,不顺利时又觉得难矣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申办成功与否,奥林匹克一词将会在我国留下深刻的印记,北京的申办也会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对我个人来说,要全力去争取申办成功是我职责所在。即使像在奥运圈子里人们说的举办城市常是忘恩负义的,我也得准备在不成功、遭人非议的情况下结束我在第一线的生涯。反正个人的得与失已不是我在乎的了。

1993年1月4日 星期一 北京

下午,去奥申委公共联络组,我要他们抓紧1月份的间隙,认真做好如下四件事:1. 落实今年来访委员的邀请工作,力争请来四十人,确保三十人;2. 立即联系出访委员的工作;3. 做好3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访的接待准备;4. 处理好一些委员提出来的要求。此外,要经常保持与委员的联系。

晚,与精英国际公关公司(Grey International)的美国董事长魏嘉丽(Hariott Monchly-Weiss)女士及何健民(Thomas Ho)等共进晚餐,万嗣铨、魏纪中等作陪。这位老太太十分健谈,也善于从同别人的谈话中吸取她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启示等。席上她问在座的每一个中国人如何用五个形容词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我用了广阔、美丽、人口众多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用古老来形容我们的文明,用朝气蓬勃、热情、聪明、宽厚来形容我们的人民,综合起来是“中国是个充满对比的国家”。她对“充满对比”的提法很感兴趣,认为可以以此为主线拍摄下一部陈述用的电影。

上午万嗣铨等已同精英公司谈妥了双方的合作。

1993年1月5日 星期二 北京

驻多哥使馆告,马提阿将于4月上旬访华。马提阿称,作为中国的朋友,他将会把北京的申办放在心上,努力使北京申办成功,因为北京的申办也可以看做是第三世界的申办,其成功标志着第三世界也有能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北京申办成功也将有助于将来非洲的申办。

驻澳使馆告,驻澳的西方外交官普遍认为,北京获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1. 西方国家不会一边倒地都支持悉尼等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亚洲是2000年后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又是影响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机会。从战略利益出发,许多西方国家可能会投北京的票。从心理角度看,1992年、1996年的奥运会均在西方国家举行,这次理应转向东方。2. 国际奥委会将会倾向于北京。从扩大国际奥委会的影响和2000年奥运会的重大意义讲,国际奥委会将倾向于北京,而不是悉尼等地。3. 悉尼难与北京匹敌。据德国外交官反映,澳大利亚奥申委信心不足,认为悉尼“天时地利”均不具备,且经济实力也不够,难与北京匹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