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高敏等运动员代表来到前舱,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信件,希望继续申办2004年奥运会。此事需尽快决定,是否继续申办利弊参半,如何下决心,需报中央。
刘欢来说,他很敬重我,送给我他珍藏在身边的他女儿丝丝周岁的照片。我说可惜未能在欢庆我们成功的招待会上让他一展歌喉。
大家都为两票之差感到惋惜,多少人为之流泪。但从心情来说,没有人比我更感遗憾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993年9月26日 星期日 北京
晨8时20分,飞机到达首都机场。1500多人敲锣打鼓、手持鲜花热烈欢迎申办代表团的归来。有一条横幅大字写着“不远的奥运,永远的北京”,这正是我心里的话。下机后,迎来的是多少人热情的手。多少人向我们道辛苦。我没有想到祖国人民会那样理解我们。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泪水。
李铁映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讲了话,充分肯定这次申办的成绩,也祝贺悉尼获得了举办权。指出今后将积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员代表也讲了话。最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话,她说,两年多的申办过程使同学们懂得了很多。她列举了西方制造的事件(从兵马俑一直到“抵制”风波),说明西方对我们的敌视。
没有比青年人看清西方的面目更令人高兴的了。清华大学学生会给我们的信中写道:“中国申办本身就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壮举,……世纪之梦,虽挫未泯。来日可待,再振雄风。我们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9月25日,庞德对报界说,在新的一千年开始之际把奥运会给中国举办将会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国际奥委会由于北京落选而失去了“一次令人难以相信的机会”。
1993年9月27日 星期一 北京
上午翻阅出差期间的报纸。看到报上反映出来的国内群众热切盼望能申办成功的心情(天坛前面的群众集会,长城上的数万人高举希望申办成功的横幅和五星红旗等),愈加加深了心中无法抑制的憾意。如果我们工作再抓得紧一点,再争取1—2张票,全国该是什么样的欢腾呢!
冷静下来仔细读报,许多内情更加清楚。9月19日的悉尼《邮报》捅出消息说:“一星期前英、澳两家已秘密结盟联手以阻挡北京获胜。英外交大臣在悉尼时的私下谈话中暗示了这非正式交易。他说,‘如果曼彻斯特得不到奥运会,我想他们应该来这里(悉尼)’。昨晚在蒙特卡洛,证实了他这说法,他说,‘我们达成了互利的理解’。就是说,如果曼彻斯特在前几轮投票中被淘汰,它将说服其支持者去给悉尼撑腰;澳大利亚人如果出局,他们就支持曼彻斯特举办奥运会。”悉尼《太阳先驱报》、澳大利亚《时代报》、法新社也报道了悉尼、曼彻斯特有关秘密协议的消息。日本《朝日新闻》9月19日报道中说:“据说,反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中国包围网’是由美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势力组成的。它们认为,如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北京被淘汰,则在英、德、澳等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就会增加。”
下午党组会,去蒙特卡洛和留在北京的同志互相通了点情况,主要是统一认识。参加奥申委工作的我委司级干部也列席了会议。一致认为对于这次申办的估价应统一在中央的口径上,充分肯定成绩。
关于2004年奥运会申请与否,伍绍祖表示他认为应继续申办。我简要分析了继续申办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至于是否办,我还未想好。我指出的有利因素是:1. 可以挟这次43票之声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工作,其他曾经允诺而未投我票的委员也可能因欠我们人情而在下次投我票;2. 申办班子已取得经验,可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加强工作。不利因素也不少:1. 这次造成我申办不成的大气候(中美关系,国际格局等)四年内不会有大变化;2. 国内经过四年的发展,从技术上说仍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3. 下次非洲和拉美将申请,我们不便与这次支持了我们的朋友去争办;4. 按轮流原则(1996年在美,2000年在澳),不少人会认为该轮回欧洲了,何况欧洲可能会有众多强有力的申办者,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德国一城市(斯图加特或鲁尔区或另一城市)、米兰、伊斯坦布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