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委员法塞尔对我说,他将支持巴黎,如果巴黎未进入决赛,他是否投票给北京,可以讨论。
波兰委员泽温斯卡未直接允诺支持,但也未像法塞尔那样封死。
2001年2月17日 星期六 莫斯科—法兰克福—北京
9时,萨马兰奇邀请在莫斯科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共进早餐。萨马兰奇在讲话中强调俄罗斯是奥林匹克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员,指出今年7月全会的重要性,说现在国际奥委会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与萨告别时,他说:“北京的申办有不少反对者,要注意,他们就是不想让中国因举办奥运会而更加强大。”
席间,尼科拉乌告,他同土耳其委员厄尔德姆通了半小时电话,他对厄尔德姆说,伊斯坦布尔既然着眼于办2012年奥运会,这次就不应支持巴黎而应支持北京。因为如果巴黎获胜,伊斯坦布尔2012年将无望获胜,而且那时北京肯定会继续申办,伊斯坦布尔怎么争也争不过北京。厄尔德姆同意。
2001年2月18日 星期日 北京
9时50分,返抵北京。看接待室布置。
返家后看国际奥委会《新闻汇编》,有不少不利于北京的报道。
警报不断,令人担忧。
与刘敬民通话,建议:1.对即将来访的评估委员会成员加强一对一的工作,奥申委人员对他们要有具体分工;2.抓紧研究申办的大形势,确定对策。
与张清通话,了解对评估委员会的接待安排,指出他们应更主动地开展工作。
据丽娟告,昨日吴经国来电话告,媒体上不利于北京的报道增多,建议我们找公关公司。
2001年2月19日 星期一 北京
下午4时50分,在奥申委接受香港无线电视台郑丽矜和彭弗利德的采访。郑的态度还好,彭弗利德最后在“人权问题”上纠缠,被我顶回。临别时我对他说,你既然在中国的土地上工作,应多了解中国,不要一知半解就批评指责。
晚6时25分,迎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菲律宾委员埃里扎尔德、英国委员雷迪、津巴布韦委员西托里。埃里扎尔德的口封得很紧。关于评估报告,他认为只能是用一些外交辞令,因为五个候选城市都具有举办奥运会的技术条件,而这次又只从技术角度评估,不涉及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不涉及是对的,这类问题应由委员自己判断,评估委员会无法说三道四。
晚,应张清要求,参加碰头会。我认为应加强和改进以市外办为主的评估委员会接待工作。
香港《E-mail》报刊载法新社记者金歌采访我后写的稿子,重点是人权问题,报道较准确。我不妨学金云龙的办法将消息转发给有关委员,让关心此问题的委员了解我们的观点。
2001年2月20日 星期二 北京
起了一个大早,去机场接评估委员会正副主席维尔布鲁根和费利等。今日评估委员会所有成员将陆续到达。委员会一行共17人,其中国际奥委会委员6人,国际单项组织代表3人,各国奥委会代表2人,运动员代表是世界著名撑竿跳运动员布勃卡,另有环境专家、残疾人奥委会代表等。
9时半,出席奥申委执委会,刘淇主持。
国际广播电台的王友唐等写了一篇关于申办的新闻稿,我在上面加了一段话:表决的前景取决于委员对三个问题的态度:1.尊重还是突破奥运会在各洲轮流举办的传统;2.单纯考虑技术条件还是优先考虑具备条件而从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3.坚持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及其宗旨,还是受来自体育界以外的冷战思维压力而偏离此原则。
2001年2月21日 星期三 北京
上午9时,开始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陈述。双方人员早早进入了会场,空气似乎有些凝重。陈述会由屠铭德主持。刘淇和袁伟民先后致辞。刘淇强调了如果国际奥委会选择北京,将是个历史性决定,将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袁伟民援引了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一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1.我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2.我国运动员何时在奥运会上获奖;3.我国何时举办奥运会。袁说,前两个问题早已有了答案,我们期待2008年实现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
然后由维尔布鲁根致辞,内容主要是介绍评估委员会的职责、工作方法和工作日程。接着由北京奥申委进行陈述。第一个陈述人介绍国家和北京情况。第二个陈述人楼大鹏介绍场馆规划和竞赛安排。两人的陈述都很成功,特别是楼大鹏,几乎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会场气氛变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