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节深入现场,主持“两弹”试验(1)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 作者:周均伦


1960年11月4日,聂荣臻、赵尔陆、钱学森等人乘飞机越过万水千山,越过巴丹吉林戈壁大沙漠,来到酒泉导弹试验基地。

当初在决定建设导弹发射试验基地时,经有关人员勘察比较,在大量资料中,是聂荣臻亲自在地图上圈定这个基地的。

但亲自到现场,这还是第一次。

他是来主持发射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的。

这是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以后,第一次试验用国产材料仿制的第一枚苏联尔-2型近程地对地导弹,成功与否,对“两弹”攻关的士气影响很大。

所以聂荣臻决定亲临现场,主持这次试验。

5日清晨,弹体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可达590公里,用液体推进剂发射的尔-2型地对地导弹,高高地耸立在稳固的发射架上,阳光为它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

聂荣臻在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陪同下,走进指挥所。

8时整,副司令员李福泽报告:“尔-2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一切准备完毕,可否进入发射前一小时准备?”聂荣臻在征询了钱学森的意见后说:“同意”。

9时整,李福泽开始倒数计时,“……5、4、3、2、1,点火!”接着是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人人脚下都感到了它的震动。

导流槽里涌出了火焰浓烟,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

聂荣臻在指挥所里看到那枚导弹尾部喷着火焰,先是缓慢上升,越来越快地直指蓝天,变成了一个亮点,消失在视野之外,天际留下了一根白色的飘带,也逐渐消散。

十多分钟后,导弹命中550公里以外预定的目标区,证明试验完全成功。

在场的人都万分激动,鼓掌声与欢呼声响成一片。

聂荣臻也极为激动,与在场的科技人员、指挥员们热烈握手,表示祝贺,然后走出指挥所,向人们频频招手致意。

仿制的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导弹制造技术,同时还标志着中国导弹研究已经可以由仿制转变到自行研制的阶段了。

人们研制“两弹”的信心倍增。

1964年4月11日,在第8次中央专委会议上,周恩来决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周恩来说,这次试验要力求做到“保响、保测(测试到各项试验数据)、保安全、一次成功!”1964年6月6日,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这是第一次核试验前的综合试验。

经过4年半的努力,原子弹的研制,在苏联撤走全部专家,拒绝提供样品、资料,在完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成功在望了。

8月,组成了首次核试验委员会,由张爱萍任主任、刘西尧任副主任。

9月下旬,张爱萍、刘西尧来到位于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传达了中央对首次核试验的有关决定。

10月4日,供正式试验用的原子弹运到核试验基地,接着在现场进行最后的总装,人们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张爱萍下达了总装命令。

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一丝不苟。

他们整整奋战了72个小时。

当最后的一个核心部件安安稳稳地装配在原子弹中央时,整个大厅里仍然静得出奇。

10月14日19点20分,原子弹安全吊上矗立的铁塔上。

这座塔高达120米,顶端有一个完全密闭的纯金属小屋,中国原子弹的第一个“婴儿”就安放在里面。

张爱萍在现场随时同北京的周恩来、聂荣臻、刘杰等保持电话联系。

张爱萍说:“安装手已登上铁塔,取样机已由马兰机场起飞,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4人已经撤离铁塔……”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天下午,聂荣臻聚精会神地守候在电话机旁,得知喜讯,一面向张爱萍等表示慰问,一面立即与周恩来通电话,互致祝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