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照过去方针办(14)

1978历史不再徘徊 作者:凌志军


第四,除了跑步的选手外,旅客和行人都有交通工具,航班通向各个方向,每个省都有飞机场,每个地方都有飞机制造厂的日子也不远了。

第五,每个人都受高等教育,教育已经普及。

这样一幅图画真是让农民着迷,其中诸如燕窝猴头呢绒空调,又如电话电视航班无线电,在他们是闻所未闻,难以想象。这时候,任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康生,编出一句好读又好记的诗来,让不通文字的农民只听一遍就会永世不忘:

共产主义是天堂,

人民公社是桥梁。

农民被说得如醉如痴,夏季的丰收似乎也在证明,这一切都不是异想天开。但是毛泽东还要亲赴乡间,去体会农民的实际情形。

出巡的日子选择在8月4日,时机恰到好处。乡下收获的季节,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毛泽东这一路全被乐观的气氛包围着。他到了河北省徐水县,那里二百四十八个合作社已宣布合并成为一个大公社。两天后他到了河南省七里营,这里已经先他一步挂上了“人民公社”的崭新招牌,他就点着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这样的社”。河南省立刻热闹起来。又三天后,他到了山东省历城县,看到北园乡正在办农场,说了一句“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北园就把农场的牌子摘下来,换成人民公社。然后毛泽东离开乡下,成竹在胸地来到北戴河海滨。

后来的历史学家,大都倾向于认为,是1958年夏季的北戴河会议将大跃进驱向高潮,这不无事实上的根据。会议开始于8月17日,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均由这个会议发动。这年夏季,国内的问题特别庞杂又特别急迫,都压在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身上。三年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看来已有充分把握。十年决于三年,三年决于一年,一年决于春季。然而现在已是盛夏,苏联人正在那里讪笑;大跃进的要旨在于发动群众,可是没有成千上万忠实于党的知识分子,则将如何?中国人要有核武器,这看来又是一笔巨额投资;粮食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工业的速度却不令人满意;土地过于贫瘠,不加以深翻和改良实在不足以完成增产计划;仓库里面丢弃的八十万架双轮双铧犁,已经损害机械化的名誉,进一步鼓舞人民的士气实属迫切需要;还有计划问题、领导原则问题、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有商业问题、教育问题、文化问题、消灭“四害”问题,有高积累问题、大集体问题,有农场问题、工广问题、农具研究所问题,有实验田问题、良种问题、肥料问题、鼓励种植薯类的问题……中国人在这个夏天里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以至聚集在北戴河的这些人在两个星期内通过了四十项决议。但眼前最急迫的所在,是完成钢铁指标和建立人民公社。应该有两个崭新的、严肃的、富于鼓舞性的文件向全国提出。8月29日,这两个文件就诞生了。一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另一个是《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完成了这一系列部署之后,党中央终于信心十足地宣布:

共产主义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的途径。

当然,在当时这些人们的眼里,经济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是一回事。所以虽然事情堆积如山,千头万绪,政治局还是没有忘记通过一个《在农村中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指示》,号召农民以精神的力量去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关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

充分发扬“拔白旗、插红旗”的共产主义风格,引导农民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这一番论述清楚地阐释了将要席卷我国五亿农民的这场运动的特征。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这么多的幻想;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以为精神的力量真的可以取代物质以及技术的力量。这一代人在他们的1958年里,几乎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用《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当中的话来说,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另外一个在乡下广为流传的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但是,最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事情,还要算全民炼钢。钢产量的计划指标每个月都在提高,看来就是一个“就怕想不到”的形象描绘。这一年2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举手通过的计划书中,还只有六百二十四点八万吨,按照这样的增长,也就可以实现激动人心的“十五年超过英国”了。到4月14日,就成为七百一十一万吨,这样,“可以十年赶上英国”。5月最后一周,升为八百至八百五十万吨,于是,赶上英国“只要七年”,十五年以后就是赶超美国的问题了。这真是惊心动魄的变化。可是这个数字仅仅保持了两个星期,6月中旬,变成八百五十万至九百万吨。这样,赶上英国就“有可能不用三年”。这个“不用三年”的豪迈至多只存在了三天,到6月18日,成为一千万吨。又过了一天,毛泽东说,“去年五百三,今年为什么不能翻一番?”这样,就变成了一千零七十万吨,“两年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