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个冬天,流浪在全国各地靠乞讨为生的公社社员有几百万人,其情景之惨,今天人们可能已经不再记得,但是安徽省滁县的农民朱成友是记得的。十几年后,他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和人民日报社的一位记者谈到那时他四处讨饭的日子时,双手还在颤抖。另外一个老农,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顺德县人,此地一向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如今老人家徒四壁。北京来的一位官员问他对什么事情最不满意,他说道:“三十年了,人民公社一是不让我们吃饱,二是不让我们说话”。又问他什么时候生活最好,他说是陈济棠时代。陈济棠是三十年代当地军政首脑,所以这件事让北京的官员惊讶万分。
乡下的人民公社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但在当时,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中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仍然极少。李富春是其中一个。他说:“‘文化大革命’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训,为什么那么多的民众把矛头对准我们的干部?因为共产党欠账太多了。”另一个人是万里,那一年的冬末春初,他是安徽省的省委书记,他和一个叫花子的对话,也令他永世难忘。当他私访他治下的淮北农村时,偶遇一个青年,上身着一棉袄,里面光着身子,外面扎一草绳,从破烂的地方绽出棉花。万里问道:
“你有什么要求?”
小伙子拉开棉袄,拍拍光肚皮:
“吃饱肚子!”
“你这个要求太低了,还有什么要求?”
小伙子又拉开棉袄,再一次拍拍光肚皮;
“把地瓜干换成粮食!”
……
这位省委书记那时上任不久,又是微服简从,所以青年人并不知道他是何人。不过,一年以后,全中国的农民都会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成为在农村里发起改革的关键人物。此刻,他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满足这个小伙子的愿望。据随行的人员后来的描述,他良久无语,热泪长流。毫无疑问,他所见到的事情令他对人民公社的信念发生了根本动摇。因为就在当夜,他对随行的人员提起此事时说:“你看看!一个种地的,自己吃不饱肚子,我们共产党干了三十年,连人家这么—个要求都不然满足!我们再不让他们吃饱饭,总会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吃不饱饭。”这还算是客气的说法,不久,他在国务院召开的高层会议上再次提到乡下的贫穷,话说得更加尖刻:“如果这些情况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知道了,不推翻共产党才怪呢!”
华国锋这时候的想法,是要将毛泽东生前提出的农业机械化的设想加以推进。按照这个计划,中国农业的机械化要在1980年完成,这当然并非外人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劳动技术的改进。事实上,按照当日共产党人的设计,农业劳动改由机械完成,是将土地大规模地连接在一起的基础。千百万农民的劳动,亦将由此集中于统一的意志之下。所以,机械的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可以成为一种统治人的力量,甚至还可以造成一种压力,让人民公社的土地制度更快地转向国家所有的制度。这个计划在毛泽东时代已经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到了1977年,有记载说,乡下的拖拉机已经达到一百五十五万台,并且拥有大约一亿八千万马力的机械总动力。就总量来看,低于美国和苏联而居第三,但若平均到耕地之上,则就少得可怜,而且其中大部分仅为纸面上的统计,实际的机械则有相当部分因没有配套或者损坏严重而不能使用。所以,在1978年1月4日,华国锋就召开了一次全国的会议,试图以激昂的号召鼓励属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陈永贵在这一天宣布说,现在“已经到了决战的阶段”,因为,实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志“只剩下三年的时间”。陈此时是新领导中位居第八的副总理,他的农民出身和经历,使得他的演说洋溢着农民的感情,也刺激了台下那些乡村官员的热情。一时间,大厅里掌声雷鸣,山摇地动,其情景仿佛象征着党的号召与农民的心愿融为一体。第二天清晨,报界一起开动起来,呼喊着“夺取三年决战的胜利”。人民日报的社论还说,这是全国农民的最迫切的愿望。(《人民日报》1978年1月5日。)不过,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中国人就会知道,所谓“决战”的计划,与乡下实际的情形和农民的心愿相去何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