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书原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大渡河一战石达开全军覆灭,他死里逃生,长期隐姓埋名,晚年流落到赵家场,被刘文炳留下设馆执教,依照清政府的法规“窝藏皇犯”要满门抄杀的。
刘家如此冒险保护这位反清志士。
任贤书惟有全心投入教学,方能报答刘家的知遇之恩,这种侠士磊落的精神,实际上也是一门品行修身课程,对刘伯承的成长起了好的影响。
学生们爱听老师讲述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迹。
他经常教学生吟诵《满江红》《正气歌》等振奋爱国主义精神的诗词。
任贤书指导学生既重学识又重品行,一方面觉得对得起家长们的重托,孩子们都有长进,刘孝生最为突出。
而另一方面,他产生了顾虑:如果自己继续把刘孝生等教下去,的确不能胜任了,毕竟自己不是专业教师。
同时当戊戌变法之后,办新学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澎湃,办学也存在一个改革的问题,况且孝生正处于进修最佳年龄,绝不可耽误他的前程啊!而刘文炳也有同样的想法。
两位长者经常交谈有关刘伯承如何深造的升学问题。
考场刺激深在刘伯承求学时期,1903年,发生了一件对他震动很大的事情。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可是一直到50岁谈起自己的略历时,他依然愤愤不平。
《刘将军伯承略历》中是这样写的:“五岁入学,家贫苦读,至十岁,文字已通顺,稍长,父偕往考试,因祖父曾业吹鼓手,被密告,登时逐出考场,他在精神上,受极大的刺激。”
通过第一轮考试,刘文炳、刘伯承父子二人的成绩都很优异,双双上了初榜。
不料,初榜刚刚贴出,就被人向官府检举了他们的上辈曾经当过吹鼓手的身世。
父子二人一同被逐出考场。
为此,刘伯承的幼小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开县考场的这次事件,实际上给他上了一堂“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反人民的本质,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森严野蛮的等级制度必须革除”的课程。
而且这门课程刻骨难忘,成了刘伯承人生观的一个内容。
4年后,1907年,开县爆发红灯教起义。
义和团骨干分子结合开县几千名红灯教徒,举起了“反清灭洋”的旗帜,四乡群众纷纷响应,声势浩大。
当时刘伯承15岁,学校教体操的邵师爷站到清廷一边,为侯知县充当幕僚兼保镖,随同去浦里镇压红灯教。
6月6日,陈家场三宝庵一仗,官军团练大败。
侯知县只身逃脱,邵师爷当场被红灯教徒乱刀砍死。
由于清军调集重兵,6月17日岳溪场一仗,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教军失利。
侯知县派人把邵师爷的腐尸抬回了开县城,棺材放在忠烈祠,祭奠活动闹了七八天。
乡民对此非常冷漠。
人们关心的是一群群无辜的贫苦百姓被清政府残酷镇压,有的戴上镣铐枷锁,有的被打得遍体鳞伤,有的被关进大牢受刑,有的被推到校场坝杀了脑壳,开县处于一片恐怖凄惨的血腥统治中。
灭绝人性的镇压,使刘伯承加深了对封建统治的认识,而帝国主义在这一事件中所显露出一副狰狞的真面目,更增强了他的反帝意识。
学生们纷纷议论邵师爷倚仗官府残害同胞的卑劣行径,个个义愤填膺,在高压下怎样表达各自的抗议呢?刘伯承同挚友邹靛澄、谢南城商量好,每人用草纸写一副挽联送到灵堂,利用合法名义,行抗议之实。
这三副挽联挂贴出来,由于词句是从哀调中含有深沉的讥讽和谴责,特别引人注目,盘桓详看,反复默咏。
刘伯承写的挽联是:
上联:战马长嘶浦河岸上湘楚壮士八面威风,
下联:昏鸦悲啼凤凰山下洞庭孤魂四季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