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根子(4)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备耕


横批:呜呼哀哉当局对刘伯承等三个学生找不出什么岔子,只好自认晦气,不敢声张。

翻山求新知开县,今属重庆市。

当年有“小天府”之称,所谓“金开银万”(万,指万县)。

地理上,开县离长江不远,境内有三条河,汇合后经云阳县境的双江镇直通长江,近达重庆,远达武汉。

中国西北部陕西等省和长江中下游之间货物交通往来,有很大的一部分须得走开县这条路。

在“蜀道难”的四川,开县的交通算是方便的,因此,这里并不闭塞,容易受到时代新潮流的冲击。

开县在办新学方面也颇有作为。

一天中午,任贤书老师到赵家场购买文具,听到读书人读论刘华英创办汉西书院的事情,他十分高兴,立即来到刘文炳家中,告知这个喜讯。

两位长者一番商量,刘文炳决定第二天天明就动身去灯草坝,为刘伯承解决入新学这件头等大事。

刘文炳关心儿子求学的心切,清晨出发,走110华里的路程,到灯草坝要翻两座高山,除了中间打了一次尖,饮水歇脚,尽全力赶在黄昏前到达灯草坝刘华英的府上。

刘华英,属于具有新派思想的开明人士,宣统年间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早年当过石柱厅训导,后弃官经商,长年来往于上海、汉口、重庆,同维新派、洋务派等人士广泛接触,受到现代文化与民主思想的熏陶,接受兴国先兴教育的主张,办起了汉西书院。

他自认为刘氏家族是西汉王朝皇室后裔,应当效法祖宗,有所作为,同时也含有排满复汉思想。

他办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本家的十多个少爷,但也收纳少许成绩优异的贫苦生,并膳食免费,供给书本、文具和纸张。

刘文炳与刘英华虽然贫富悬殊,又不同宗支。

可是十多年前开县刘姓续谱连宗时,彼此互相认识。

当刘英华知道刘文炳的来意时,他满口允诺,赞许关心儿子学业的刘文炳。

两天后,刘文炳带着喜信回到家中,任贤书特别兴奋,而刘伯承更是高兴万分。

他手脚利索,翻两座高山步行110里,一点不犯难,求新知的欲望给他——一个12岁的少年,增加了难以估量的力量。

汉西书院的算术、地理等自然课程,使刘伯承的知识领域大为开阔,一切都感到新鲜。

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好在他有善于利用一切时间的良好习惯,又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合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他能切实地理解并掌握课程的要领,他的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稳得第一名,那些富贵家少爷也得甘拜下风。

刘伯承学习的出色成绩,他的聪明智慧和勤勉学风,使刘华英颇感欣慰,汉西书院出人才,为办学者大增光彩。

刘华英赞叹不已地对人说:“明昭这个娃娃,家贫志宏,勤学善思,大有造化,无愧炎汉子孙,实乃吾族中之佼佼者!”刘华英并以刘伯承为榜样,借以教育他的子侄们:“明昭年少志诚,对学业锲而不舍,顽强刚毅,堪为汝辈楷模,宜效法之!”1905年,13岁的刘伯承考上了开县高等小学堂。

这所新式学堂的课程,多数是他所喜爱的,例如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学和格致等,至于图画、体操等他都能按规定做好。

但对体操邵教员的反动思想,一股封建军官作风,深为厌恶。

他对修身课程十分抵触,“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他实在听不进去,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着陈腐的忠君当顺民,刘伯承专心致志地阅读自己心爱的书,与其浪费时间听那些空话连篇的东西,倒不如读点启迪心扉、增进见识的书呢。

他的修身课成绩很差,而其他主课成绩则是门门优等,出类拔萃,他不掩饰对修身课的不满,一位刘伯承敬重的老师就听到他愤慨不已地说过:“修身,修身,不是修成吃人的虎狼,便是修成任凭虎狼吞噬的羔羊,这种课程学了又有何用?!”抨击旧礼教的新思想为刘伯承所接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