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由于行动不便,他整天阅读《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偶尔也同亲友下几盘象棋。
如今,脚能行走自如,刘伯承开始同开县的进步分子,可靠的同窗好友,有了来往,当局根本寻觅不到刘伯承的踪迹。
他最为关心的是原讨袁军同事们有什么消息,袁世凯越反动越专制,他的反袁意志越加坚定,并且他为反袁而加强了军事作战的学习和思考。
一封上海来信,给刘伯承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原熊克武五师的众多将士都先后出川聚集到上海,他们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关怀。
刘伯承对孙中山的救国方案有所了解,由他登高一呼,反袁大业必将走出困境,前景一定光明。
1914年冬天,刘伯承和军中几位同事,在杨先华向导下,翻山越岭,从小路步行到云阳县长江边的一个乡场,恰好遇到有只船启航出川,他们上了船,顺流而下。
经过三峡,刘伯承知道已经摆脱了反动鹰犬的追捕,心里宽松了许多,伫立甲板上,两岸青山对出,前方水天一色,触景生情,思潮汹涌,回顾往事,展望前程,满怀激情,写成一首七律《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仅仅56个字的一首诗,体现了刘伯承出川的明确动机是继续讨袁,他抱着以身许国的坚强意志,准备同封建专制斗争到底。
这首诗是刘伯承充满感情的宣言书,又是比宣言书更为深刻,更富有个人特性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