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期的北平市井写照(代序)
2006年10月份,我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发现了一沓很厚的手写日记本,我数了数,编号从第2本到第21本(第1本已丢失),计有20本,约150万字,记载了作者自1938年4月11日到1943年12月15日这段时间的生活历程,其中1939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的日记完整无缺且一天不漏,看着整洁的日记和漂亮的蓝墨水钢笔字及行云流水般的纪实书写,我坐在卖主小屋前,不觉看了两个小时,站起来时手脚全麻木了。
从出让日记的旧书商手里获得一个邮戳为1982年的信封,上面写有该日记作者董毅的地址。我们按照信封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作者。经与作者及其家属协商,同意将日记交付出版。仔细阅读这部日记,感觉到这本日记无论是在文学性、史料性还是社会民俗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日记中看出,作者出生民初仕宦家庭,父亲曾在北洋政府所辖天津任职,生有六个子女。作者母亲为父之续弦,故其为庶出,在大家庭中地位低微,这养成了作者倔强敏感的性格。
他家境殷实,但随着军阀混战,异国入侵,社会紊乱,经济式微,民生凋敝,其家庭逐渐衰落破败。作者从小读私塾,诵四书五经,在北京志成中学毕业。1938年9月,他考取了辅仁大学国文系。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他饱尝日寇侵华、社会动乱之苦难。这些在他的日记里都有反映。
如1940年2月21日记载:
自阴历年以后,物价飞涨不已,白糖迄今已一元八分一斤,比肉还贵,肉有行无市,有钱买不着肉,豆腐四分一块,昨买三块豆腐,两把菠菜代价二毛,大米一百廿八元一石,次米三毛七八一斤,还没处买,面一元八一斤,其余无不奇,即不知以后如何生活也!言来不胜浩叹,见面时人人皆为过日子问题暗暗切齿发愁不已。下午小刘来,小坐即去,下午买米一百廿三斤,代价四十四元七毛,合三毛六分一斤,从前亦只一毛余,三元一袋之白面,今涨至七倍,而闻昆明一袋面售四十元,真为前所未有之现象也。归来告黄家买米处,明日她们亦去买米,由斌出马!
1941年5月15日记载:
回家来又与娘等谈及家务,不觉一想起来便愁烦之至,本来每月六七十元,在此时生活程度如此之高,只够苦过的,零七八碎的用项,一切米面房租等皆无着落,食衣住为三项大宗,皆无办法,而又无额外进项,每月非典当即卖物,以维家计,每月不足用,精神实极烦苦,而家无恒产,又值此时局又有何妙法?!至佳之法为发二笔横财,买马票,买奖券皆无把握,碰运气之事!除非现在我便去谋事,但是只差一年就毕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我的成绩同心绪大受影响,要好真难也,恨我不幸,遇此时艰!恨我年幼,负此重担!……
1938年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之前,这段时间正是日寇统治下的北平时期。北平老百姓在这段时期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在日记中时有记载。日记透过作者的日常生活往来,可以清晰地感知当时抗战的时代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