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大别山转战战友妻子罹难(13)

徐向前的非常之路 作者:张麟


陈赓和徐向前一样,当时都认真去理解这个“偏师”说法,可是,四次“围剿”打来,才理解:国民党根本不是什么“偏师”。

陈赓知道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在上海党中央工作。

问他要不要写封信带着?张国焘说:“你见到子烈,说说情况就是了。

信带在身上,多有不便!”

陈赓告别了张国焘、徐向前,黑夜坐担架走了。

红军损兵折将,从炎热的暑天,战至寒冬来临。

经过枣阳、新集之战,仍无法改变失败的局面。

1932年11月初,徐向前率领的红军,转战到漫川关。

漫川关,是鄂西北进入陕南的一道重要关口。

高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引向两座山峰之中。

当地老百姓说:“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

历来这里是兵家争夺之地。

只要派重兵把关口卡住,左右是高山密林,步兵是难以冲出的。

在这个险关隘口,杨虎城部三个团据关设防。

胡宗南两个旅正从郧西方向追来;敌四十四师、六十五师、五十一师、四十二师也从四面八方压向漫川关。

敌人企图将红军围歼于漫川关以东十余里的峡谷之中。

红军两万余人,陷入了前进不得,后退无路的绝境。

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

部队战士的干粮袋子已空,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裂口流血。

从离开大别山老区,至今已在转移路上走了二十多天,而且边走边打。

真是饥寒交迫。

总指挥部深夜进到漫川关东的康家坪。

活蹦乱跳的政治委员陈昌浩躺下起不来了;瘦弱的总指挥徐向前强打精神,召集军事会议。

军委主席张国焘一路骑马压后,身体虽强健些,也是气喘吁吁,说话有气无力了。

茅屋昏暗,大家围坐在一盆火前,听参谋报告敌情和漫川关的地势。

严峻的形势,使在座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了。

会场的气氛,少有的冷清和惊恐。

从四次反“围剿”以来,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上桥铺一场场苦战、恶战,损兵折将一万多人。

大家心里明白,再这样受挫、伤亡下去,红四方面军就彻底垮了。

“我们不能再硬拼了!”

有人说,“留得青山在……”

“不打,不拼,等着全军覆灭?”

有人说。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要面对现实。”

张国焘说话了,“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他说话慢条斯理,讲着一、二、三、四的理由。

徐向前一听,急了。

他等张国焘刚住嘴,就站起来说:“不能分散,不能分散……”

一点、两点、三点的道理摆出来。

“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开会,研究对策。

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

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

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

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围。

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

形势很紧张,分秒必争。”

根据情报,徐向前分析了敌人的态势和弱点,提出北面敌兵力较小,又是敌两股部队的结合部,全军可以从那里突围出去。

他当机立断,决定了突出的方位。

张国焘默许了,没再提出反对。

于是,徐向前便匆匆赶到了第十二师指挥所,当面向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交待任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