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民的生活跃上新的台阶。
80高龄的老元帅,仍然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虽参与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大事的决策,但对家庭生活中节约一盆水、一度电、一升汽油也关注。
他常提醒秘书、警卫人员随手关灯节电。
有时发现亮着不必要的灯没人管,便亲手去关上。
听说有人洗澡时长开着水龙头,便说:“北京缺水,应从每家每户着手节水。”
他的吃穿用,拿秘书的话来说,依然是“老传统,革命战争时期的水平”。
平时的衣着,虽然不再是土布、粗布,但也多是涤卡布。
1983年,他在北戴河视察海军舰艇部队,穿的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灰涤卡便衣。
海军的干部战士见了,十分感慨地说:元帅是这样啊!
其实,他平时在家办公和休息,总是一身旧衣服。
他对警卫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学问,有本领,衣裳穿得再漂亮,肚里空空,还不是个衣裳架子。”
他在解放战争年代亲手织的毛背心,解放后还穿了十几年。
几十年的老房子,老设备,陈设简单朴素。
如要修缮房屋,增添家具,必须经他批准。
他的卧室、会客室的墙壁没有贴过壁纸,多年没有粉刷,已经变了颜色。
房管部门提出贴上墙纸,或粉刷一下,他不同意。
会客室里的沙发,还是60年代的“老古董”,有的沙发的横木已经断裂,修过多次了。
服务部门打算更新,他也不准。
直到1985年,实在不好修理了,才换上了新的。
他的住房没有什么古董、字画之类陈设,只有一些简单实用的家具。
寝室的窗户旁边,贴着他亲笔写的几句话:“少车多步、少肉多菜,少欲多施……”
难忘的“七口人六个碗”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对养育过他的大山、支援过革命的老区人民,从来没有淡漠过。
随着年事的增高,身体状况不允许他重登那些山头。
可是,当到山区采访的记者,战史研究、老区调查工作组的人员回京时,徐向前总要会见他们,看他们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仔细地问、耐心地听他们介绍他熟悉的山村的变化,叙述山区群众的生活近景。
在祁连山下,徐向前率领西路军将士奉命西征,苦战达半年之久。
每谈起那悲壮的征程,他都感到心裂腹痛。
1985年,伍修权、王定国两位老人到那里调查访问回来,向徐向前元帅汇报两个多小时。
他们谈到:一位流落的红军女共产党员,被人遗忘在偏僻地区40多年。
她默默地按月缴党费,把钞票存放在一个小木盒里。
400多元纸币,早期存入的已变色发黄。
徐向前听后说:“她的心比这些钱重要啊!”
他同意伍修权、王定国向政府有关部门写的调查报告,及解决流落红军战士党籍与生活费用补助问题的建议。
有一天,大别山区的几位地、县委领导人来到北京,再次拜见徐向前。
那几天,正逢他身体不大好,秘书只安排他们和徐帅见见面。
徐帅看客人只说了几分钟就要告辞,摆摆手说:“不要走嘛,多谈一会儿,我正想听听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哩!”
会见和谈话继续下去。
地、县委的同志知道老帅挂心山区和山区人民,又担心增添徐帅的牵挂,便多讲好话,说山区人民如何安居乐业,如何向往北京,如何想念红军战士。
徐向前听了,问道:“群众生活怎样啊,有没有吃不饱饭的?”
这一问,顿时冷了场。
沉默之后,一位随同地、县委领导的年轻小伙开口说:“徐帅,您还记得湖北的七里坪吧?”
七里坪,他怎么能忘记呢?那是大别山下黄安县的一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