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很多农民这样说,“如今的泉口是名存实亡了。”泉口原来是一个公社,管辖3个自然村。随着巴东县行政体制改革,泉口公社先被改名叫堆子乡,后来又改为沿渡河镇泉口管理区。几年前,管理区也被撤销了,3个村直接归沿渡河镇管辖,如此一来,昔日的泉口不复存在了。沿渡河镇党委书记徐鹏告诉记者,“我们考虑过把3个村合并,统一叫泉口村,保住这个牌子并设想在泉口开办一个小型展览馆,利用泉口这个品牌搞旅游,争取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采访札记
老典型还是有价值
平心而论,泉口,这个当年的“湖北大寨”,如今已风光不再了,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地乡村干部没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灵活地运用老典型的品牌价值发展当地特色经济。
当年,泉口公社党委书记张植弟,利用在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机会认识了当时的山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并且专程到大寨考察学习,把大寨的精神及先进经验都学了去,这才有了当年湖北全省“学大寨、赶泉口”的高潮。如今,大寨人发掘并灵活利用“大寨”这个金字招牌,生产出了驰名中外的“大寨核桃露”等系列产品。泉口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当地农民至今还依靠当年劳模们改造的梯田以种庄稼为生。
如今的泉口发展迟滞,除了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恐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干部的思想落后,思路不够开阔。如果是真正有利于发展经济、打品牌的话,把3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泉口村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只要村干部有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决心,真正想创办集体企业的话,就是“群众再不齐心”也能办成。
以记者之见,沿渡河镇是湖北省的旅游明星乡镇,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旅游。沿渡河镇不妨也学学河北的沙石峪,建立一个村史馆,开辟一条旅游支线,发展旅游经济。可惜,泉口的干部却没有这个意识。
当地的农民非常惋惜地告诉记者:“在原来的泉口公社招待所里,保存了大量的资料。如今房子给拆了不说,那些资料也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记者在采访当年的劳模时得知,他们手里还保存着当年的一些历史资料,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的话,等这些老人百年之后,恐怕再想收集起来就难了。
泉口当地的茶叶品质极佳,农民刘俊的泉口牌茶叶很受商家青睐,政府为何不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呢?总而言之,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得靠地方领导转换思路,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编辑点评
老典型变新农村拓宽思路最重要
曾是老典型的泉口公社,以学大寨而出名,成为湖北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但如今,它的发展速度却慢了下来,当地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归结其原因,一句话——当地领导缺乏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开阔思路。换句话说,如何拓宽发展思路,发展品牌经济,是把老典型变成新农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泉口公社群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切忌靠典型吃典型,也就是俗话说的“吃老本”,思想老套就只能落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地方领导多动脑筋,灵活运用老典型的品牌优势,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品牌经济。具体到泉口的实际,当地既可以打着老典型的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也可以老品牌注册商标规模化生产相应产品。总之一句话,要学会利用品牌,经营品牌。只有这样,老典型才会长盛不衰,成为新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