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停车场收费员的幸福生活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采访对象:王玉荣,女,32岁,河南信阳息县人

人物群体:看车人

人数总量:不完全统计北京约7000~8000人

群体特征:常年工作于写字楼、道路两旁的停车位边

月均收入:600元左右

没来北京前,对于全村最高学历的王玉荣来说,北京是个遍地可以淘到金的地方。而在农村不行,她的高中文凭没用,除了代人写信,也就是每年到镇上开几次会。她得和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妇女一样,一起下地,一起带孩子……这样的日子在2002年的年初结束,王玉荣收拾行囊跟着丈夫来到北京,来到这个她以为能让自己的学识有用武之地的地方。

连续三天的求职经历,彻底击碎了她对城市的所有想象。习惯了村里人敬重目光的她,受不了城里人看她的眼神,“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回家。”王玉荣小心翼翼地与丈夫商量,丈夫只说了一句:“为了孩子,你就忍忍吧!”为了这句话,王玉荣到了丈夫所在的公联安达公司上班,干起了停车管理的工作,一个月600元,三套工服,不管吃住,一个季度发些洗衣粉、手套这样的劳保品。丈夫同她的收入一样,待遇也一样。

对于自己和丈夫每月1200元的收入,王玉荣这样分配:240元房租、400元的生活费,剩下多少全数寄回家。婆婆公公在河南老家不仅侍弄着她和丈夫的3亩地,还帮他们带着11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500元钱,对于家在农村的60多岁老人和两个孩子也不宽余,药费、学费两项支出远不止这个数。

最令王玉荣头痛的是,她和丈夫每月吃紧的生活费不允许他们有额外花销,去年冬天最冷的那几天,丈夫看车受了风寒,在他们冷得冒寒气的家里躺了三天仍不见好转,后来经不住王玉荣的苦苦哀求,两口子到附近的医院就诊,只瞧了一眼划价单上100多元的输液费,丈夫扭头就走,无论王玉荣怎么央求,丈夫就是不再进医院的门,100多元钱对于他们两口子来说,是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是一件买给老人的防寒服,是一冬的蜂窝煤钱……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每天,王玉荣和丈夫都会骑50分钟的车到海淀区翠微路的工商银行门前上班,看管这里50多个车位。车来了,协助车主入位、开单,顶寒风、冒酷暑,就这么简单,就这样辛苦。

王玉荣也想过做兼职补贴家用,但每月两周早班、两周晚班的排班制,彻底打消了她的念头。早班:早上8点到下午14点;晚班:14点至晚上21点。夫妻两人轮班,定期专人查岗,不能换班,更不能连班上。

“像我们这样从村里来到城市打工的人除了干点家政之类的工作,其他还有什么工作能做?经常轮班也让我们很难找兼职。而放弃这份工作干家政,却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雇主说辞就辞,很不稳定,而通过中介安置的工作有些保障,但中介收费高,收入要比自己找少得多。就这么矛盾,就这么现实。”王玉荣说。

对于下班和上班前的这段时间,王玉荣绝对舍不得浪费,既然打不成整工,她会找点零活补贴家用,王玉荣和她一起租房的女人们一起给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做饭,去推倒的房子废墟间砍砖头,到一些大学的学生宿舍给学生洗衣服……这些每月大概一两百元的收入也让王玉荣全部寄回了老家。王玉荣说干这些活丝毫不比在家种田轻松,她摊开自己的手,那双满是疤痕的手记录着她在北京打工的艰辛。

来京4年了,王玉荣一家仍不宽裕,但比起她刚来北京的那段日子,实在是强太多了。上周,在村里读书的两个孩子寄来了两人的成绩单,她摊开孩子的成绩单,上面红色的一连串“优”赫然在目,王玉荣用她4年时光,换来了自己最陶醉的时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