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反对“左”倾力挽危局(6)

贺龙的非常之路 作者:顾永忠


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在贺龙率红三军一部兵力转到外线后,夏曦指挥留下的红军,不仅未能守住根据地,而且红军一下子就损失了十多个警卫团和警卫营。

夏曦被迫率少量部队突围。

突围中又将电台丢失,从此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

随后,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的湘鄂边、巴(东)兴(山)归、襄(阳)枣(阳)宜(城)苏区和洞庭特区等几个根据地也相继失守。

湘鄂西根据地就这样被王明“左”倾路线断送了。

9月中旬,夏曦随红七师突围后,来到襄北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主力会合。

这时,贺龙和三军广大指战员才知道洪湖根据地已经丧失,无不满怀悲愤,都坚决要求打回去。

但此时夏曦已完全丧失了在洪湖苏区坚持斗争的信心,却又怕承担抛弃苏区的责任,因而既不敢回洪湖,又不敢走,只是让红三军在大洪山地区转悠。

10月下旬,红三军发现红四方面军已从大洪山西去了。

为此,中央分局委员夏曦、贺龙、关向应、宋盘铭等四人在王店开会,研究红三军下一步行动。

个别人主张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贺龙等大多数人则主张恢复洪湖苏区;重新组成湘鄂边特委,把王炳南的独立团改组一下,回湘鄂边恢复苏区,坚持斗争。

两种意见争论不休。

夏曦决定红三军去湘鄂边,他说:“既然红四方面军可以离开鄂豫皖苏区,我们也可以离开洪湖苏区。

我们去湘鄂边还不是离开苏区,从那里可以再回洪湖。”

随后夏曦就同关向应、宋盘铭商量如何向湘鄂边转移。

因为,那时红军内部肃反,已搞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战斗力空前削弱,怕在转移途中出问题,转不出去。

所以,商量来商量去,拿不出一个好办法。

贺龙则坚信红军绝大部分指战员是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

他认为:“如果部队中有那么多反革命,难道还不打夏曦、关向应和我吗?”

加之他对湘鄂边地区的情况十分熟悉,贺龙见夏曦既想转移,却又“没有胆子”。

在这危难时刻,贺龙又毅然挺身而出,对夏曦等人说道:“你们决定,部队我来带。”

在贺龙的指挥下,红三军于11月初,从随县越桐柏山进入河南。

贺龙身先士卒,同战士们一样,身穿单衣,脚蹬草鞋,手拄拐杖,顶风冒雪,跋山涉水,经伏牛山,克武关,渡汉水,翻过大巴山智取巫溪县境内的野猪峡,取巴东县城,红三军不畏艰险,不怕疲劳,忍饥挨饿,英勇顽强,边走边打,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2月底进入湖北省鹤峰县境,30日攻占鹤峰县城,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此次转移历时两个多月,途经鄂、豫、陕、川四省,行程七千里,人们称之为一次“小长征”。

这时,部队减员1/3,由出发时的15000余人,减至9000余人,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红三军到达鹤峰后,虽暂时摆脱了险境。

但贺龙清醒地认识到,前面的道路仍充满着艰险。

要对付强敌,使湘鄂西根据地和红三军得到恢复和发展,首先必须千方百计地阻止夏曦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防止内耗。

为此,贺龙与关向应一起,同夏曦展开了一次又一次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3年1月初,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毛坝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

这次会议,是贺龙同关向应商量后向夏曦提议召开的。

会议研究了三个问题:第一,全力恢复湘鄂边苏区,以鹤峰为后方,向比较富庶的湘西发展,先占领桑植,为部队取得一个适于休整的地区。

第二,打下一个县城后,先休整部队。

第三,停止“肃反”。

这三个问题都是贺龙提出的,关向应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