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反对“左”倾力挽危局(5)

贺龙的非常之路 作者:顾永忠


万涛等人不服。

分局和省委根据万涛的建议,再次派省苏维埃秘书长尉士钧去上海向中央汇报,请求裁决。

中央听了尉士钧的汇报后,就派关向应同尉士钧一块到湘鄂西,参加中央分局领导工作,并担任湘鄂西军委主席和红三军政委。

1932年1月22日至3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监利县的周老嘴,召开中共湘鄂西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代表127人,大会首先听取夏曦作政治报告。

在讨论时,代表们几乎一致批评夏曦,列数了他在土改时侵犯中农利益、把富农赶出苏区;江南苏区失守;遣散红军伤病员和地方干部;擅自以省委名义对红军改编;随意处分红军干部等一系列错误。

25日下午,尉士钧、关向应回到周老嘴,传达中央指示,给那些反对和批评夏曦错误的人,扣上了“对中央分局进行反党的派别斗争,是反中央、反国际路线的小组织活动”的大帽子,使会议的形势急转直下,硬把批评夏曦的正确意见压了下去。

开过湘鄂西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后,全面确立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对湘鄂西党组织的统治。

夏曦就变本加厉地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

在军事上大搞冒险主义。

要求红三军按照正规战和阵地战的要求,准备开展“大规模平地战、城市战、堡垒战,准备攻打大城市及可以与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等等。

夏曦不懂军事,不会领兵打仗,却又处处干涉贺龙的指挥,以组织手段强逼着贺龙、段德昌等人不停地同敌人打硬仗,拼消耗。

1932年3月底,红三军7个团与万余名敌人在瓦庙集激战了七天七夜,伤亡二千余人,弹药消耗很多,无法补充。

但夏曦不顾红三军大量减员和作战疲劳,不让补充和休整,驱使其“用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继续进攻。

又于5月23日至30日,在张家场地区与强敌激战八昼夜,伤亡一千五百余人。

由于不断进行了大规模的消耗战,加上从张家场战斗前开始的错误肃反,使红三军和根据地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元气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6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红军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

为解除对武汉的威胁,首先把主力指向鄂豫皖和湘鄂西苏区。

以何成浚和徐源泉为正、副司令的左路军,共有鄂军、湘军11个师、7个旅又2个团约十万余人,专门“清剿”湘鄂西苏区。

7月初,徐源泉集中21个团向襄北进攻,同时令川军10个团向襄南进攻,企图将红三军消灭在长江与襄河之间,一举摧毁洪湖根据地。

面对强敌,贺龙率领红三军英勇奋战,寻机歼敌。

但由于寡不敌众,力量悬殊,到7月底,仍未能打破敌人的围攻。

洪湖根据地日益缩小,部队供应极为困难,形势极为严峻。

这时,夏曦在战略指导上,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由冒险的进攻改变为消极防御,提出要寸土必争,“不让敌人蹂躏一寸土地”,命令构筑堡垒固守,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

在这关系到红三军生死存亡的关头,贺龙挺身而出,力挽危局,他在会上与夏曦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说道:“红军主力再不能像现在这样被动挨打了,应该转到外线去,实施机动作战,调动敌人。

如我军逼近应城,威胁武汉,敌人一定会撤。

这样不仅可以开展襄北斗争,也可以巩固老区……”

军事干部都坚决支持贺龙的意见,而夏曦和一些地方干部,仍坚持要在洪湖打。

两派争论了四五天,最后决定将红三军主力一分为二:由贺龙、关向应率红八师、红九师和警卫师1个团,转到敌后去钳制敌人;夏曦指挥红七师、警卫师主力和各县地方武装,坚守洪湖根据地。

贺龙已估计到分兵一定要失败,所以不赞成分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