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志勇: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1)

奥运中国 作者:张永恒


张志勇,李宁有限公司现任总裁及首席执行官。

在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竞标大战中失利后,李宁公司继续着“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它如何借势塑造国家品牌?

在围绕北京2008奥运会赞助商竞标大战中,李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依然只有接受苦涩的失败,它被资金雄厚的阿迪达斯击败,后者成为北京奥组委选择的第七家合作伙伴。阿迪达斯是这场角逐的胜利者,因为从赞助北京奥运中,它拿到了丰厚的福利: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以及参加北京奥运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都必须穿着印有“Adidas”标志的体育服饰;所有运动员上台领奖时,都必须穿着阿迪达斯的服装。

这对李宁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李宁从1992年起就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领奖装备,其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以中国龙图案为主题的领奖服和源于自然灵感的蝴蝶鞋大放异彩,被参与奥运报道的各国记者票选为“最佳领奖装备”。角逐奥运赞助商的失利,意味着此番荣景已很难在北京奥运会上演。但李宁公司CEO张志勇说,李宁全体员工绝不会放弃奥运机遇,现在依然“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世界著名体操王子,李宁在奥运赛场上叱咤风云成为中国人心头不可磨灭的记忆。正如李宁本人在体育上的成功,他退役后创办的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一代青年创业者的精神偶像。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几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服装、中国奥运健儿领奖服都穿“李宁牌”,但就是这个民族品牌,在中国的土地上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的赛场上却不能露面,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这一切,因为阿迪达斯击败李宁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

李宁公司2004年上市以后,李宁就从创业者转入幕后。现在代表公司发言的都是CEO张志勇。作为李宁体育用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且经历过从北京申奥到向奥组委递交赞助商申请的整个过程,张志勇先生显然比别的企业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更深的理解。在2007年3月4日召开的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七届年会上,就奥运会的战略机遇和李宁公司发展的系列问题,张志勇和我聊得格外兴奋。

  绝不放弃奥运机遇

张志勇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带来的机遇是空前的。原因在于,他说,中国人看奥运会其实跟西方人看奥运会是不一样的,中国经常把体育作为一个外交的手段,如“乒乓外交”那样,所以每当中国人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时候总被视为一个国家荣誉。

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起,奥运会就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中国要承办奥运会时候起,这个梦想正好在100年的时间实现。举国办奥运会的体制,使13亿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热情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提并论的。李宁公司做了大量调查,发现2008年奥运会以及2008年之后,群众体育将在国内空前高涨,因此体育用品不愁没有市场,这会使李宁在内的体育用品公司获得巨大的市场机遇。

财务官出身的张志勇非常务实,他非常清楚李宁公司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面对来自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竞争,年仅16岁的李宁公司还在发展中。因此,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巨额赞助门槛面前,李宁公司选择了战略性退出。“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和借助奥运会机遇发展自己的品牌是两码事”,张志勇解释说,“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还要有相当于赞助款4到5倍的钱去推广,如果没有经验和把握不好,很容易玩不起这个游戏。”他的潜台词是,没有贴上“奥运标签”,同样可以抓住奥运会所带来的产业机遇。对奥运会如数家珍的张志勇现场给企业家们上了一堂“奥运课”:“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管理,通过它可以改变我们很多的价值以及文化理念,这些项目经验都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面对“复杂庞大的奥运会”,李宁公司同样制作了一套详细的“奥运营销计划”:“具体想法我不能说,这是我们公司非常重要的策略,对每个细节都有项目执行计划,现在还不能透露出来,但是方向可以说,这个是既定的。我们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第一我们不是特大企业,不可能投入巨大的财务资源进行营销;第二个关键是整合营销,要把产品、零售、广告、数字营销、媒介全部结合在一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