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崛起:世纪性的跨越(2)

大国衰落之鉴 作者:刘景华


作为岛国,中世纪英国在大陆事务上很难有发言权。金雀花王朝时期,英王势力似乎从苏格兰边境伸展到比利牛斯山脉。他因继承权关系而在法国占有七八块领地,但从法理上说,占有这些领地又意味着他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虽然百年战争中英王曾一度占领法国北部,但最终还是被法国人民赶出了大陆。英国国王把很多精力放在对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征服上,但并不顺利。经过反复征战,才基本上控制威尔士。对苏格兰的战争进行得异常艰苦,但最终还是没有使其屈服。对爱尔兰的征战,英国人常常是无功而返。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的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16世纪:宗教改革和经济变革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英国人认为这是他们近代历史的起点。都铎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七世,在战场草丛中捡了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在那场持续30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中,旧的封建贵族相互残杀殆尽,新的王朝便能在新贵族的支持下加强王权。15世纪末,英国开始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近代英吉利民族形成。

16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代。强盛的到来与两个国王相关:一是亨利八世,一是女王伊丽莎白。历经这两个国王的治理,16世纪初尚为弱国的岛屿之邦,在世纪末一跃而为西欧霸国。

亨利八世的功绩在于,他进行的宗教改革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宗教和政治自主权的国家。改革后建立的国教奉国王为最高首领,教会本身也成了国家机构一部分。改革没收了原天主教修道院的大量土地,以低价卖给新贵族阶层,后者成为都铎王朝的有力支柱。

伊丽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次女,她于1558年继承王位。伊丽莎白治国方针的特点是灵活,尤其是对宗教的态度上,改变了前两任国王的极端做法,既不像爱德华六世那样偏袒新教徒,也不像玛丽女王那样疯狂镇压新教徒,而是在两者之间调和。她虽继续奉行宗教改革,但对天主教徒持宽容态度,让新教教义具有伸缩性和包容性,结果绝大多数国民都感到满意。在经济上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最广泛地调动市民们的积极性,又将贸易特许赐给宠臣和近侍,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对外她坚决进行反天主教西班牙的斗争,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海上势力崛起,国际声望大增。为了发展海上力量和对外贸易,她不惜重用海盗豪金斯、德雷克等,甚至从殖民贸易中分红。伊丽莎白还改造国家和政府机构,将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开始了近代政治方式的第一步。

在英国的勃兴中,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是最强劲的驱动力。作为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发端于15世纪,到16世纪末已从根本上改变着英国面貌。

这种深刻变化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英国农业虽然相对落后,但其自然条件却十分适宜养羊。17世纪,英格兰产毛绵羊至少有1200万头,平均每人三到四头。中世纪里,由于缺乏先进毛纺技术,英国羊毛大多作为原料出口。14世纪后国王下令禁止羊毛输出,再加上大陆移民带来了先进纺织技术,英国毛纺业跃上新的台阶。15世纪,英国从羊毛输出国转变为呢绒出口国,16世纪中年出口呢绒达十几万匹。毛纺业几乎遍及每个村庄,形成了许多乡村工业区。可以说,英国能迅速成长为国际经济大国,正是因为具有以毛纺业为主要支柱的坚挺的国内经济背景。毛纺业是民族工业,更应从它是振兴民族的工业这个意义上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