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鼎盛期潜伏的危险因素(1)

大国衰落之鉴 作者:刘景华


殖民帝国的体制性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分得许多战果,帝国版图又有扩大。至1931年英联邦成立前夕,英国共有各类殖民地59块,34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殖民地人口亿,加上母邦居民,超过了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占西欧列强侵占的殖民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英国的殖民地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若干白人自治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爱尔兰和纽芬兰。这些自治领要么国民主要是欧裔白人,要么白人居于统治地位。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任命总督来行使象征性权力,其立法和行政机构从当地白人中产生。它们有独立的内政,建立责任制政府,只在外交上听从英王号令。毫无疑问,这些白人自治领最有离心倾向,正是它们迫使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第二类是直辖殖民地,包括一些殖民据点,以及被英国完全征服的国家,如印度、直布罗陀、香港等。性质相近的还有所谓保护领,如非洲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第三类是保护国,这些地方仍由当地人执掌国家内政,但在军事上接受英国的“保护”即控制,外交权也属于英国,如亚洲的马来联邦和文莱等国。

在帝国之外,英国也施展着自己的影响。如在亚洲的中国,英国到处建立租界,圈划势力范围。全世界的海面上也无处不游弋着悬挂“米”字旗的英国海军舰艇。列宁说:“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处在这个资本的魔掌之中,没有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资本用千百条绳索缠住。”

拥有这么宽的版图,英国人自然志得意满。在他们眼中,好像整个世界都是英国人的天下。当时一个英国经济学家的话,表露了这一傲然心态:“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木板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输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运至伦敦;印度和中国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园;而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地;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分布在美国的南方,而现在则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了。”

英国能把这么宽广的土地牢牢地置于股掌之中,肯定有其经营之道,它所倡行的自由主义政策当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9世纪执政的英国两党,自由党自然以自由主义为己任,保守党也在向自由政策转变。针对殖民地,自由政策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其实质就是取消任何商业限制和垄断,将英国的廉价工业品推向殖民地的广大市场。这一政策的要害在于表面上的公平交易取代了赤裸裸的暴力掠夺,使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变得十分隐蔽,从而钝化了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感情绪,并且还有助于激发他们模仿和移植欧洲文明的兴趣。英国热衷于在一些重要殖民地如印度大搞“建设”,也在客观上加快了殖民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同时又有利于安抚殖民地人心。

但这一庞大殖民帝国也包含着多种隐性和公开的体制性矛盾,无法消解。英国与各白人自治领之间的矛盾,隐蔽性较强。虽然两者在政治上有一种宗主与附属的关系,但自治领中的白人民众,均来自自由和民主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母国,他们不认为自己比母邦人低下,而要求享受同样平等的权利。而且他们作为移民,原本就是不满足于母国的种种束缚,为追求自由平等和发展而离开故乡,因此更富于挑战性和斗争性。他们初入殖民地时,势力弱小,立足未稳,还需要母国的保护和支持;但当根基扎牢、羽翼丰满时,他们就不会满足于这种附属地位,就会要求自治甚至独立。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的要求就会迅速上升为行动,隐性的矛盾就会转化为公开的冲突。这是殖民体系的最大隐患之一。事实上,后来英国殖民帝国的瓦解,首先就是从这些自治领获取独立的国际地位开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