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是尖锐的。一方面,殖民统治者对殖民地的搜刮,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灾难,因而反抗殖民统治的情绪和运动始终存在。虽然英国当局在各殖民地注重开发,并非一味地掠夺资源,但其剥削实质并不能因此而被掩盖。另一方面,殖民统治还表现为一种民族矛盾、种族矛盾,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愿意接受和容忍外来种族的统治,因此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当殖民地人民力量弱小时,他们的反抗尚难以动摇殖民统治;但一旦时机成熟,即双方力量对比发生转化,或形成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时,殖民地挣脱宗主国的控制便只是时日问题了。因此,殖民帝国建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它必将死亡的命运。不单是英帝国,其他西方殖民帝国也都是这样。
庞大殖民帝国的建立,还隐藏着一种经济隐患。那就是,当广大殖民地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母国时,人们的目光更会盯住这一既快捷又顺当的途径,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受到冲击。前述西班牙帝国是这样,19世纪后期的英国也是这样。当来自殖民地的收益无限扩大时,导致的恶果之一就是国内生产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重视,于是出现停滞甚至衰退。这样,昔日郁郁葱葱的英格兰田园,现在任其荒芜;昔日机器轰鸣、浓烟蔽日的工业城镇,如今残败破落。当一个国家的发展失去了本国生产基础时,它的繁荣还能维持多久呢?
创新和进取精神逐渐消退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西方。然而,曾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急先锋的英国人却几乎无动于衷,他们的眼光仍在盯着不断扩大的殖民地版图。美德法等国采用新技术而出现的日新月异现象,英国人似乎不屑一顾。他们太满足于“世界工厂”的昔日荣耀了,太满足于殖民地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了,以至于面对新工业浪潮的冲击麻木不仁。在他们看来,有那么广阔的销售市场,有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何愁旧机器生产的产品没有出路,不更新设备照样能获取丰厚利润。因此,此时的英国,无论民间还是政府,都不再对工业化进程继续保持兴趣和热情,结果,造成英国经济结构陈旧,机器老化,生产方法落后。在那些资产阶层眼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既要投入大量资金,又要呕心沥血,冒着风险,哪有投资殖民地获得现存财富那样轻松快捷!为了满足资产者这一需要,英国政府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到海外扩张和殖民地经营上。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使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明显放慢,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工业产量从世界第一降为欧洲第二。
这时候,德美等国新开发的技术产品到处排挤和替代英国货。19世纪后半期,德国的科技成果比英国多了一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业技术即汽车、电力、化学等工业部门中,很难觅见英国产品踪影。17、18世纪英国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到这时差不多荡然无存,出现了所谓“企业家精神丧失”。许多企业家族在历经三代以后,不再愿意冒险,而是转向贵族生活,颇有16、17世纪城市商人家族之遗风,那时的商人在城市发迹三代后,又常常购买地产回到农村居住。丧失创新精神之后果是极其严重的。1880年,当英国殖民扩张处于高潮,大片市场落入英国人之手时,英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反而被美法德俄等国超过!英国人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相当大部分是由外国人制造的。
纵向比较,英国的工业生产也呈下落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降低。1820年后,英国工业年增长率长期维持在3%以上,但在1880年却下降为2%,1890年更下降为1%;对工业的投资率也由1850年的将近8%,下降为1914年的不到5%。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缓慢,进口却急剧增加。1880年后的十余年里,进口额的增长竟比出口额增长大了7倍,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反倒成了外国工业品的销售大市场。
更严重的是英国人还没有从这种严峻的现实中惊醒过来,他们总是为日不落帝国大厦耀眼的光彩所炫目。因此,与美利坚和德意志等民族所勃发的创新精神相反,19世纪后期的英国逐渐沉积了一种讳言进取的病症,这是导致它日后变化迟滞、积重难返的深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