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大爱无声,大爱有形。
母亲离开已经整整20 年了。20年中,午夜梦回,母亲的容颜无数次的重现。“小耀……”分明是母亲的声音,转过头去却是苍茫黑夜。
对人事最早的、也是对母亲最早的记忆是约莫两三岁的时候。记忆的图景总会出现那鲜艳的西红柿。那时父母是铁路系统的双职工,所以只能把我交给幼儿园照顾。每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温柔地唤醒我:“小耀,乖儿子起床了”。吃完早饭还会剥给我一个大大的西红柿。出门前她会抱抱我,然后用温暖的手牵着我走向幼儿园。于是,直到现在,我每天都会吃上一个西红柿,这是母亲从幼年给我留下的生活习惯。
母亲生养了我和弟弟两兄弟,她默默地为我们倾注着所有的爱,更为她的儿子们放弃了太多。外公早年是铁路部门负责人,母亲上大学也主动选择了铁路设计,应该说她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的。作为一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修到哪里,她最能发挥专业优势和才华的工作地点就是那里,这是她的事业所在。可是,她既是职业女性更是母亲。这两个角色总有难以调和的地方。
每次离开成都,年幼的儿子是她最大的牵挂。清晰地记得,在八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和母亲又要跟随铁路局去偏远的大凉山修建成昆铁路。母亲为了给我找到满意的保姆在成都近郊快跑断了腿。一天,她拉着我的手一户农家又一户农家询问谁愿意带我,谁能在她离开时照顾她年幼的孩子。可是,我们走到黄昏也没找到合适的人家,母亲几近绝望,伤心地看着我。
“妈妈,不要他们带我,我要和你在一起。”
“可是,你要在成都上学啊”,说完母亲久久不言。
后来,我寄居在别人家。没有父母的呵护,寄人篱下的滋味实在难熬。一次,母亲寄信给我寄养的人家,其中顺便提到可能7 月12 号左右会回成都。于是,从7 月11 号起,八岁的我每天放学步行很远到火车站守望从母亲工地来的那次列车。站在月台上眼巴巴地望着过往的每辆列车,等待母亲能从其中一列上走下来,可是一连一周也没出现她的身影。后来知道母亲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改变了回来的时间。
当听说我每天去车站,她不高兴道:“火车站那么远,你走丢了怎么办啊?以后不许这样了。”
“可我想你了,妈妈。”
接下去母亲什么也没说,蹲下来紧紧抱着我默默流泪。
就在她这次又离开的不久后,突然有天,母亲提着大包小包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和弟弟惊喜地扑上去。母亲说:“妈妈不走了,就在家陪你们了。”
母亲就这样调回了单位在成都的留守处,一心一意照顾我和弟弟的学习、生活。母亲是建国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在那个号召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劳动的年代,母亲能响应号召到四川参与三线建设,本身就可见她对事业的激情和热爱。而且,三十多岁的母亲这时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铁路工程师一旦离开一线的工地就意味着专业生涯的中断。后来的岁月中,从未听她多提一句关于调回留守处的原因,但我心里很清楚,她是为了我们兄弟两人才无怨无悔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
调回成都工作后,母亲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亲长年在外地做铁路修建的管理工作,后来还去了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的管理工作。父亲离开的日子,母亲独自料理我们的生活,敦促我们学习,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总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领先一步,提前教给我好多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对小小的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个夜晚,母亲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过程,灯光下她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声音,慈爱的表情我终生都难以忘怀。
在“文革”那段艰苦动荡的岁月里,开启我和弟弟心灵与智慧之窗的正是母亲,这位最有爱心的老师。
就算“停课闹革命”在家休学,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落下一天。母亲每天辅导我们的学习,给我们读唐诗宋词,为我们讲解算术、历史、地理。人们纷纷放下课本狂热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亲却总是告诉我们“知识无用”是没有远见的人才说的话,知识不仅有用而且无价。
等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开始选择陪读。而我的母亲恐怕就是陪读家长中的先行者。我感谢她提前40 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牺牲,否则,我和弟弟真的会在那段时期荒废掉学业,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绩。
我小时候是个听话的孩子,凡事倒不怎么让父母操心。母亲性情比较平和,与周围的邻居、同事关系融洽,对我的教育也是谆谆善诱,记忆中她几乎没有打骂过我。记得一次不知什么事情,母亲抱着我用赞赏的口吻说:“小耀,你这娃娃心地善良。”母亲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莫大的鼓励,年少的我开始渐渐明白,做个善良的人,亲爱的妈妈会多么高兴。在我长大成人的岁月中,母亲的这句话一直不断提醒着我做人要心地善良,为人处世以善为先。
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却是个大孝女。她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我的外婆。在母亲为我们回到成都的留守处后,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两个儿子,后来还从湖南老家接来了自己七十多岁的母亲。外婆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每个月犯病母亲都在床边忙上忙下,从无怨言。在母亲悉心照顾下,外婆的晚年生活非常愉快,常和母亲赋诗唱和,互相砥砺切磋诗技。从外婆来到我们家直到母亲患癌症去世,整整17 年,母亲用她的孝心无声地感化着我。她爱她的母亲,用实际行动尊重她的长辈,身正为范,育人惟德,母亲用自己的行为对我们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春风化雨般的亲情教育。
小时候,父亲母亲总提醒我,不光学习要好,身体好才是未来事业的基础,体育锻炼很重要。我学会游泳是父亲一手交的,后来还成为中学和大学的游泳队员。而母亲则在我上小学时鼓励我去打乒乓球。为了支持我锻炼身体,母亲为我买了副价格不菲的“红双喜”乒乓球拍。当时拿着球拍高兴得不行,每天早上都抱着球拍去学校练球。母亲看我对打乒乓球找了迷,为了鼓励我做一件事情要有毅力,锻炼身体要持之以恒,不久,她送了我一本《乒乓群英》。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容国团、庄则栋等成了我那时候的偶像。在母亲的鼓励下我苦练乒乓球,最后还获得学校比赛的第一名。运动中的艰辛很能磨砺人的毅力,培养人的拼搏精神。在后来的岁月中,我闯荡在东西方凭着一股拼搏的劲儿开辟自己的事业,想必与母亲鼓励我刻苦锻炼有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