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嗜书如命,更颇具文采,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我。母亲收藏的大量书籍,伴我渡过了文革休学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学时代就广泛地阅读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一百首》、《红楼梦》、《三言二拍》、《三国演义》之类好多外面难找到的名著。
因为书香世家的影响,学工科的母亲却爱好文艺,喜欢赋词作诗。她精通音律,工古体诗,常常与她远在外地的母亲兄妹赋诗唱和,即使在轻视知识的年月,母亲依旧保持着高雅的人文情趣,高洁的精神生活。“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杨柳岸晓风残月……”。母亲喜欢自言自语地吟诵自己喜欢的美文佳句,犹在耳畔的,是她那略带湖南口音低吟的抑扬顿挫。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留下生前所作诗歌的手稿,可我总宽慰自己,它们都留在了我的心里,母亲的影响早已如影随形。
母亲爱逛书店,爱买书,爱读书。她还曾告诉我,最喜欢左宗棠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即使在“文革”中她也坚持订阅了大量的书报杂志,《参考消息》、《文汇报》、《大众电影》、《人民文学》、《诗刊》、《四川文学》等,这些都是家里常年能见的刊物。我的记忆中,母亲从单位回家时,就常一手端着从食堂带回家的一份粉蒸肉、一手拿着当天的各种报刊。粉蒸肉的香味和书报的油墨香常弥漫在我们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少年时代,现在想起来,那时外面“文化大革命”正风雨如晦,而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们的家却充满了健康和温馨。母亲不仅自己看书更用心教会我和弟弟阅读。她认为从小的阅读趣味和能力将决定未来的发展,占有信息才能把握机遇。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母亲就教我怎样阅读《参考消息》等资讯类的报刊,比如如何先看标题获取重要信息,如何辨别不同版面的重要性。
母亲对买书学习从不吝啬,一有机会就带着我和弟弟逛书店。十二岁那年母亲又带我逛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我们走进一家新开的书店,她翻着一本书问我想不想要一本刚出版的英汉大字典。“那买下来吧。”当时我的理解很简单,以为有一本英语字典就学会英语了。
母亲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我看了看定价:4块。对于母亲的工资来说,这个数额可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看我惊讶的神情,母亲笑着说:“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幸运的,是命运安排让我有一个知书达理有远见的母亲,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重视外语学习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后来读大学我选择了英语专业,缘由也许真要从这本英语词典而始。多年过去了,这种英语词典已经一版再版,但是母亲买的这本,伴随我读完了小学、中学以至于后来下乡、上大学、去北京工作,一直到出国,无论家搬到世界的何处它永远在我身边。它仿佛已成了一个激励我生命之火不停地燃烧的象征。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准备迎接挑战、努力奋斗时,这本陈旧的字典都会给我带来力量、信心和热情。这也是一本充满慈母之爱的词典,它似乎具有了某种超现实的象征意义。它成了一个理想、一个永恒的动力。我一看见它,就看到了母亲昔日的音容笑貌,她的教导以及她的鞭策。
在母亲的熏陶下,逛书店买喜欢的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随后的多年,走遍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必要在当地的书店停留,在内心深处,眼前的各色书店正是春熙路上那家书店的化身,只是母亲早已不在身旁,若是知道她的儿子在不断成熟和成功,想必也会会心微笑了。如今,这种好习惯已被我传给了我的子女。只要我一带我的一对儿女上街或外出,他们就会争着去书店和图书馆。看着他们从小就这样对学习和读书有兴趣,我从心里面感谢他们的奶奶。我知道这个传统是母亲一手传下来的。犹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这个传统还会延绵不绝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