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曲折的求学历程(7)

朱德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学民


朱德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读了不少新书,看到了别人从外地带回来的地球仪,眼界一下开阔了,第一次知道了地球是个圆的,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大千世界,地球上有五大洲。

他萌发了走出大巴山去看看世界,去闯天下的念头。

朱德从10岁到18岁(1896—1904),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整整读了8年书。

这8年,国家遭受了苦难,四川遭受了苦难,他们朱家也遭受了苦难,他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饥寒交迫,什么是民不聊生。

他在席聘三先生的启蒙和教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的眼界开阔了,从狭小的“支撑门户”、“光宗耀祖”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渐渐懂得了不仅要救家还要救国,要做富国强兵的事。

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就要富国强兵,那样才不会受世界列强的欺凌。

朱德在他的兄弟中,是最幸运的,在乡邻亲朋中也算是幸运者。

朱家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支持他去县里参加科举考试。

按照清朝的科举考试规定,所有考生都先得通过县试,再通过府试,然后通过院试才能成为秀才。

这是读书步入仕途的惟一之路。

这时的朱德在席先生的教导下,已十分厌恶科举制度,但他总拗不过家中老人们意愿,不能违背全家节衣缩食送他去读书的初衷,何况十年寒窗,实在是不忍心让老人们失望。

好在去考一考,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

同时,还可以走出家门去见见世面。

所以,他在朱家老人和席先生的支持下,去仪陇参加科举考试。

大距仪陇县城有37公里。

上路那天,朱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等都赶来为他送行。

朱德肩挎着一个小布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从亲友那里借来的路费,同好友席景荣、吴绍伯等七八位同窗学友离开大,沿着盘山驿道向仪陇走去。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县城,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小客栈住下,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小屋里还算热闹。

朱德第一次体验到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的深切含义。

全县有千余名考生,其中大多数为富家人的子弟。

他们不仅穿着绸衫,戴着礼帽,坐着滑竿,带着书童而来,而且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好像他们立马就会“五子登科”了。

朱德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不卑不亢。

他对同伴说:“别瞧他们个个趾高气扬,等发榜时才能见高低。

俗话说‘出水才看两腿泥’,走着瞧吧!”第二天,朱德一行先到县署礼部,检查身体合格后,又去文庙报了名。

报名时,朱德改名为“朱建德”。

而后,学友们相约一同去逛街。

仪陇是个山城,街道狭窄而且崎岖不平,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着。

街市上倒还热闹,沿街的店铺挑出了五颜六色的“幌子”,长的方的圆的三角的,五花八门。

朱德从乡下来,第一次见到这些招牌、“幌子”,有些眼花缭乱。

附近的农民挑着水果、蔬菜、鸡、鸭和各种竹器,摆在路边叫卖。

空场上还有几个卖艺人在耍把戏,人群中不时传出喝彩的声音。

最使朱德感兴趣的要数“圆通阁”了。

原来是一座古刹西龛寺,建于后周,寺内建有“圆通阁”。

后因战乱,寺院被焚毁,仅留下了“圆通阁”。

朱德等进了阁门,拾级而上,来到顶层,凭栏眺望,远处群山叠翠尽收眼底,山河壮丽,一览无余。

顿时,心旷神怡,感到天地如此之大,人在天地间如同沧海一粟,如此渺小。

登高远望,使他产生无限遐想,他多么想知道群山之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县试经过几场笔试,很快就考完了,朱德感到比较轻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