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他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听说距仪陇仅80里的南部县盛产井盐。
当年,在川北的山区,盐巴像银子一样贵重。
还听说那里是用机器打井制盐,这就使朱德更觉新奇,很想去亲眼见识一下。
于是,他约了几位同窗好友,翻山越岭,步行到南部县去看盐井。
朱德在盐井的现场看到的却是一幕非常悲惨的景象:在星罗棋布的盐井上,立着一个支撑辘轳的竹绞车架,旁边有两三个盐工,只在腰间系着一块遮羞布,全身赤裸着在那里不停地摇动绞车。
他们面容憔悴、瘦骨嶙峋,同乞丐一样。
而他们住的小茅屋里,除了几块破烂席子和破棉絮之外,再无他物,吃的是清汤糊糊,每天起早贪黑要劳动十多个小时,根本没有看到什么机器。
朱德从这里看到天底下居然有人比自己的日子还要苦。
朱德从南部县回来那天,正赶上县试发榜,在1000名考生中,朱德名列第20名,这是他没有料想到的。
他立即动身赶回大把喜讯告诉家人。
开始,伯父还有点不大相信,不久“喜报”送到家门,全家才完全相信梦已成真。
这是朱家的头等大喜事,左邻右舍也来道喜,一时间热闹非凡。
而这时的朱德对考试没有多大兴趣了。
他明白即便能考上个秀才、举人,又能怎样?没钱没势还是做不了官。
考生中也有的提出想去成都考新学,觉得科举制度迟早也得取消。
朱德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为了不使家人失望,为了报答老人们的一片养育之恩,硬着头皮也得考下去。
他又认真地投入府试准备。
朱德与几位同学结伴赶到顺庆府(今南充市)参加府试。
顺庆府,是川北仪陇、营山、蓬安、南充、西充、邻水、岳地、广安8县的府治所在,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地处嘉陵江畔,有一条古驿道直通南北。
朱德在顺庆府见到了更大的世面,宽阔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店,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江面上来往的船只,一切都是新奇的。
过去听别人说嘉陵江有多大有多宽,远远望去,那江就在山上哩!自己不相信,老在纳闷。
现在走近了嘉陵江,举目望去,的确像是在山上,当你再靠近些,走到江边,那嘉陵江还是在山沟里流淌着。
后来,他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河,见到了大世面。”
这时,顺庆府里,已经开始兴办小学堂、中学堂。
他的远房舅父刘寿川,是一位留日的学生,就在中学堂里当老师。
朱德从刘寿川那里知道了小学堂、中学堂就是新学,是公费办的,用新教材、新教具,新方法教学。
他多么想进入新学堂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朱德由顺庆府回到大的当天,正好府试中榜的喜讯也传到了马鞍场和大,这无疑又为朱家带来一片欢喜。
亲朋好友又是一番贺喜。
这些日子以来,朱家老少都是喜笑颜开,欢喜异常。
有人向伯父送喜时,他也不无得意地说:“要是省里中榜,就是秀才了。
要真的中了秀才,就请你来喝米酒!”
乡亲们也七嘴八舌地祝贺着:“中了秀才,就可以去做官了!”
“那时,你们朱家就是光耀门楣了!”
伯父宽慰地笑了。
眼看着培养出个人来,“支撑门户”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可是,这时朱德一心惦记着的是顺庆府的新学堂,那里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
1905年,朱德带着全家人的殷切期望参加了科举考试,他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府试,准备参加省试。
突然,传来了朝廷的诏令:自丙午年(1906)始,废止一切科考。
科举制度一废止,省试当然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