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寻求救国救民之路(4)

朱德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学民


商道的两旁古树参天,常年都不见阳光,路上布满了青苔,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山涧里去。

这里初春正是雨季,阴雨连绵。

朱德穿着草鞋,背着背篓,紧跟在马帮后面,跋山涉水,在深山老林里转来转去,只有到了晚上住店时,才知道走了多少里,到了哪里。

头一天,他和敬都像哑巴一样,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跟着马帮赶路,从天不亮走到天黑,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

等到天黑时,马帮在一个熟悉的小客栈里歇宿了。

马帮一到店门口,那两个“足客”就去帮着马帮卸货、卸鞍、遛马、喂草。

朱德他们也学着人家的样子干起来。

马帮的老板上来问道:“老弟是第一次出远门吧?以前在哪发财?”“原来在家种田,没有做过生意。

一路上还望老板多加关照!”

朱德很客气地回答着。

“听老弟说话,不像个长跑江湖的人,念过书吧?”马帮老板又问道。

“读过几天书,也没读出个名堂来。为了混口饭吃,出来做点小本生意!”

朱德不紧不慢地答着。

“我看你这个人老成,又能吃得苦。

今天一直能跟上我们,就不简单哟!日后一定能发财!好好干吧!”

马帮老板觉得朱德、敬真不一般,第一次走长路,没有落下。

住店了还帮着干活,就夸了他们两句。

第二天,仍然是天还麻麻亮,就摸着黑上路了。

朱德他们依旧紧跟在马帮后面缓缓而行。

就这样,半个月过去了,同马帮的人也渐渐熟悉起来。

朱德感到与马帮同行,的确好处不少,一不需要问路,二又安全。

人多势众,就是遇到三五个土匪,他们也不敢下手。

但是,他总觉得这队马帮不一般,驮得货物也不都是盐巴,一些沉甸甸的箱箱包包、哪个晓得里面装的是啥子?一天,他对敬说:“我看这队马帮不是正经商人,驮的不都是盐巴。”

敬说:“正要对你说哩!我看到了那些箱子里装的是火枪。好几次了,都不让我帮他们搬,都是他们自己人卸的。”

“我们找个机会摆脱他们,继续跟他们走下去危险。”

朱德说。

敬表示同意。

其实,马帮的老板一路上都提防着他俩,生怕他们是官府的探子。

退一步讲,不是官府的探子,一直跟着他们走,时间长了也会看出点眉目来。

夜长梦多,不如早点甩掉这两只尾巴。

主意打定,到达会泽那天夜里,马帮和两个“足客”便不辞而别,另路单行了。

天亮后,朱德一看不见马帮和“足客”的踪影,心里明白了几分,也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和敬会心地笑了:“他们倒抢先一步了。”

这天,又下起了雨,他俩一商量干脆休息一天,问问路,合计一下以后如何个走法。

因为虽然已进入了云南地界,但昆明还在遥远的前方,少说也有三四百里。

朱德和敬鼓起勇气,日行夜宿,一路小心,百倍警惕,经鹧鸪街、东川、寻甸、嵩明、杨林、大板桥,终于走到了昆明,他俩高兴得又蹦又跳。

从1月底离开仪陇算起,4月中旬朱德才到达昆明,历时70多天。

实在不易呀!他没有坐船,也没有骑马,硬是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捆草鞋,穿山越岭,涉水过江,走了3000里。

这同他幼年在家乡读书时,每天从大到席家匾(相距8里路)来回跑4趟不无关系。

这双铁脚板就是那时练出来的。

他在《自传》中写到这一段,却显得很轻松:“我走嘉定(乐山)、叙府(宜宾)、昭通、东川到昆明,全是走路去的。”

看上去只是淡淡的一笔“走路去的”,却不知这一走就是3000里,这一走就是70天,这一走要过嘉陵江、金沙江,还要经大凉山、五莲峰,穿越原始森林……一路艰辛,难以想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