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
朱德作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第三期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云南新军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第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见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左队司务长,授少尉军衔。
第三十七协的协统就是辛亥革命史上留下英名的蔡锷将军。
蔡锷,字松坡,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是个裁缝。
他幼年聪明异常,学习专心刻苦,有“神童”之美称。
后来进入长沙时务学堂,从师梁启超,受其影响极大。
后东渡日本留学,在“强兵救国”的思潮影响下,学习军事,将名字“艮寅”改为“锷”,寓意砥砺剑刃,扬我国威。
他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督办军事学堂。
1911年2月,应云贵总督的邀请,到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任协统,并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
他虽不是同盟会员,但却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者,暗地里与同盟会保持着密切联系。
平素,他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极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讲武堂主楼旁有一处院落,原为讲武堂第一任总办高尔登的住所。
当时,蔡锷将军就住在里面。
他的办公室里摆满各种书刊。
朱德见这位青年将领,博学多才、能文能武,心中十分敬佩。
以后,他常在操课之余去蔡锷家里借阅进步书刊和求教军事学术。
这次,能分到蔡锷的手下,感到十分高兴。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蔡锷将军的麾下,带好兵,打好仗。
司务长,在连队里除了管理军械之外,主要管的是全连百十号人的“吃喝拉撒睡”。
这就为朱德接触士兵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平日里,他挑担上街买菜,在伙房里,帮着伙夫兵挑水、洗菜、烧饭、样样都干。
连队收操后,他常去士兵的宿舍里查看,问寒问暖,拉家常,帮着战士写家信,深受战士拥护。
新兵、老兵都愿意同他在一起耍。
那时,云贵川一带哥老会盛行。
朱德在七十四标当兵的3位同乡介绍他秘密地加入了哥老会。
哥老会,在云贵川又通称为“袍哥”,是清末民初的一种秘密民间结社。
最早,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号召力颇大,深得下层社会普通群众的拥护。
参加者多为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遣散军人、江湖艺人以及社会游民,也有部分地主和工商业主。
辛亥革命时期,哥老会接受革命党人的领导,多次参加武装起义,为推翻清王朝、创立民国起过积极作用;以后,逐渐被社会邪恶势力、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所利用。
朱德加入哥老会后,常以袍哥的身份去做士兵工作。
那时,新军里的士兵都是从乡村征调的农民,他们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以及旧军队中那种打骂制度、克扣军饷等等都非常不满。
他们在士兵中做工作,就是进行革命宣传,播撒革命种子。
朱德在《自传》讲到这一段经历时说:“当司务长就做士兵运动。
那时兵权操在北洋军阀手里。
部队里也有一部分是讲武堂的人。
做士兵运动,多半以家乡关系、哥老会关系,从反对军阀、反对打人各方面来进行。
一个革命党人,在当时被捉住是会杀头的。
可是那些从北方带去的士兵出身的军官又怕这些人。
这中间有一个矛盾,他们想不要这些人,同时又少不了这些人。
我当司务长一个月,士兵运动到手上来了。”
“我的任务是运动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卫队和我在的那个团,其他部队不归我。
卫队是四川同乡关系,原来在里面有些熟人,不大被注意防备,我可以随便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