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祠堂遇险(1)

朱德的非常之路 作者:刘学民


1927年11月初。

上堡,是罗霄山脉南端的一个山区小镇,属江西省崇义县,紧靠着湘赣两省的边界,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这里,山高林密,晚霜晨雾,寒气逼人。

连阴雨过后,天刚放晴。

衣衫单薄的起义军战士都挤在向阳处晒太阳。

朱德和陈毅坐在真君庙的石阶上,翻阅着交通员从崇义县搞来的报纸。

那时,起义军刚经过上堡整训,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物质方面还十分缺乏。

寒冬将至,吃穿都无着落。

同外界又断了一切联系,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报纸。

他们只能从敌人报纸的字里行间看形势,了解敌情。

陈毅正拿着一张报纸,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突然,朱德一拍大腿站了起来,抖着手中的报纸,叫道:“好消息!有办法了。

我说天无绝人之路嘛!你看,范石生就在我们旁边。”

陈毅被朱德的兴奋感染了,他一把从朱德手中抢过那张报纸,看见在地方要闻版上,有一条引人注目的大字标题:“范石生军长亲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移防湖南郴州一带”。

朱德拍着陈毅的肩头,欣喜地说:“找范石生去!有他的就有我的。

枪支、弹药、吃饭、穿衣,样样都可以解决。”

朱德又坐下来向陈毅摆起了龙门阵,细说范石生。

原来,护国战争后,范石生追随孙中山到了广东,在讨伐陈炯明叛变中,建立奇功,被孙中山誉为“军中有一范,顽敌心胆颤”。

中山先生非常倚重于他,常与他商讨军中要事。

后委任他为滇军第二军军长,授予上将军衔。

并赠与他亲笔书写的条幅“功在国家”和一把军刀,褒奖其战功。

1926年,滇军第二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时,范石生仍任军长。

但是,他同粤系、桂系军阀的矛盾重重,同蒋介石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所以,范石生很想找一个盟友,进可以同蒋介石抗衡,讨价还价;退可以杀回云南,重振滇军。

另一方面,1926年,范石生的滇军第二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前后,周恩来通过内线,把一批经过训练的云南籍共产党员,派到十六军中,组成了政治部。

“四一二”以后,蒋介石下令“清党”,范石生对蒋介石的指令搁置不理。

所以,在十六军内还一直保存着共产党的秘密组织。

在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时,周恩来特地为朱德写了组织介绍信,以备同范石生部队联络时,好与十六军内的共产党组织接上关系。

朱德与陈毅商定,由朱德亲笔写一信,通过当地党组织设法送给范石生。

其实,范石生得知南昌起义军失利后,朱德仍带着一支部队转战赣南时,也曾几次派人秘密寻访,只是没有找到朱德的踪迹。

这天,正逢上堡的集市,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四乡八寨的人都来了。

突然,一个陌生人挑着一对罗筐,来到起义军驻地真君庙门前,笑嘻嘻地说:“请禀报一下朱军长,我有要事求见。”

“你是何人?从哪里来?”卫兵从头到脚打量了一下来人,穿得倒是农民土布衣衫,还打赤脚穿着一双草鞋,但那脸膛的皮肤却白白净净,越看越觉得不像个农民。

“我叫韦伯萃,从汝城来。”

陌生人答话从容不迫,毫不惊慌。

卫兵一听“从汝城来”,更加警觉。

那里不是驻着国民党的十六军吗?一路上岗哨林立,暂且不说,还有胡风璋的民团、何其朗的土匪拦路打劫,他是怎样过来的?又为何来到此地?张口就要找我们军长?想到这里,便紧追不放地问道:“你有什么事?就对我说吧!”

“我给朱军长带来一封信。”

“那就交给我吧,保证送到。”

卫兵伸手要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