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给敌以歼灭,就是将敌人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毛泽东指出:“这是在敌军分散孤立、敌援兵不能迅速到达之条件下必须实行的正确方针”。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就是不以全部歼灭敌军为目标,而以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为目标。一定速战速决,打残敌人,使敌短期内难以恢复战斗力,同时也可减少我军之战斗伤亡。这是在敌军分数路向我军进攻,且各路敌军相距不远情况下应采取的方针。
在这种作战原则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灵活选择歼敌对象,灵活选择歼敌方式,歼敌的力量越来越强,歼灭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被毛泽东收入“十大军事原则”,并将文字规范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对国民党军作战如此,对美国军队作战也是如此。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确定的基本作战原则,同样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
依据这一作战原则,志愿军在运动作战中,连续取得了五个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朝鲜战局,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一直打到三八线,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战争的进程也表明,志愿军对战斗力较弱的敌人作战,胜利是有把握的,几次战役都是由此打开了战局。
在中南海彻夜灯火通明的菊香书屋里,毛泽东认真思考着破敌之策。他的答案是打小歼灭战。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第二天,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时,将这一作战原则形象地比喻为“零敲牛皮糖”。
徐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牛皮糖是湖南一种糖块,稻米精制,粘力很强,一般是几斤或十多斤重,吃时须用铁锤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出身湖南的毛泽东巧借此法,形象地说明了对美国军队作战的原则。“零敲牛皮糖”因此成为打小歼灭战的代名词。
志愿军贯彻“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1952年秋季,在统一计划下,全线发动战术性反击作战,同时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歼敌万余人。
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和军委贺电,予以高度赞扬,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兵法之道,变则通,通则胜。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简单,运用困难。但毛泽东却将它发挥至极致,运用至化境,并上升到改变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高度。战法决定进程,时间决定结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局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转换中被牢牢掌控在毛泽东的手中,直至夺取战争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对这一过程有过一次很好的描述:战争初期要小打,集中十倍八倍的兵力先消灭敌人两个营,两个团,两个师,有了经验,有了把握之后,再逐步扩大,逼着敌人逐步增兵,一个一个吃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