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位老对手坐到了一起,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住了43天,谈判过程艰难曲折。双方唇枪舌剑,屡屡陷入僵局。
蒋介石曾以最后通牒般的语气对周恩来说:“盼告诉润之,要和,就照我的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毛泽东说:“现在打,我实在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点指城市,线指交通线,而面则是广阔的农村和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地方。在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中,从来都是以“面”作为人民军队作战行动的基石。不占“点”“线”广控“面”,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战争视为一个大棋局,从容地投子抢先,控面造势,最终以“面”制“点”“线”,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统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随即由陕北进入山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此刻的华北战局,如同一盘复杂多变的棋局。日军攻陷北平、天津后,兵分三路在华北展开战略进攻,随后,以太原为目标,大举进攻山西。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拼出老本,会同中央军死守要地,固守地盘,结果陷入被动。山西成了华北抗战的主战场。面对这个大棋局,八路军如何布局,怎样作战,至关重要。
毛泽东洞察全局,他改集中配置为分散部署,将八路军三个师分布在山西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既可独立作战,又能相互策应,互为犄角。第115师、第120师各一部依托晋东北的恒山、五台山区,第120师主力依托晋西北的管涔山区,第115师主力依托晋西南吕梁山区,而第129师和第115师另一部依托晋东南的太行、太岳山区。
毛泽东的布局很讲究。部队集中可消灭敌人,分散可开展群众工作,依托山区,着眼持久抗战。三位一体,互为联系。
毛泽东所布下的棋子很快就展现出威力。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华北战场上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面抗战结束,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则热火朝天地展开。11月13日,毛泽东电示前方将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农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八路军各部迅速在山西境内完成战略展开,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山西抗战乃至于华北抗战的基础。
在山西山区站稳脚跟后,毛泽东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平原地区。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与张闻天、刘少奇联名向前方的八路军将领发出指示:“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扩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并要求立即在平原地区划分军区,广泛组织自卫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计划地普遍开展游击战争。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如果把经营山西的战略部署称为围棋的布局,那么向平原地区进军,则是大举经略中腹。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发展始终是依托山区,根据地基本上也没有离开过山区。但要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战,八路军必须走出山区,推向平原,才可能真正创造出全民抗战的局面,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因此,向平原地区进军,意义重大。
从1938年4月开始,八路军依托山地,一部挺进河北、山东和河南的平原地区,开辟出冀南、冀鲁边、冀鲁豫、冀中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整个华北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将以山西为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发展为整个华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争。
在角逐华北的同时,毛泽东对华中的敌后抗战也作出部署。他指示新四军,以茅山地区为中心,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同时准备挺进苏南,进军苏北。据此,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南、皖南、皖中和豫皖苏,于大江南北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