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松绑的巨人(2)

大国复兴之路 作者:张小劲


四、随着统一初期经济的恶化,失业人数的上升,大量难民的涌入及人民不满情绪的增强,德国极右势力开始滋生蔓延,开始成为统一后德国最为显著的社会问题。1990年以来,各种极右组织迅速发展。1990年时,包括新纳粹在内的各种极右组织已达76个,到1993年时增至83个,这些组织的成员也由2万人急剧上升为5万人,其中新纳粹分子达1万名左右。尽管这股势力尚未上升为社会主流,但也给德国社会造成了动荡,影响了德国自二战后在国际上一直反响不错的声誉。

为解决纷繁复杂的“德国病症”,德国政府通过宣传媒介和新设的社会机构,努力克服东西两部分人民阻隔了40多年的心理和精神隔阂,使双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尽快融合,重新塑造一个代表德国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原东西两德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理解,确保德国社会的稳定及和平。而要进一步解决德国统一后带来的种种难题,通过经济转轨从而消除经济停滞是最基本的出路。

咄咄逼人的经济发展

统一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使其名副其实地坐上了欧洲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统一后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为万亿马克,比统一前增加,在欧共体占有的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上升为。德国的钢产量为5000万吨,超过了英法的总和,化工产品总值更是达到了2400亿马克,仅次于美国。同时,德国的国际贸易额居世界第二位,在科技、通信、航天、生物工程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统一后的德国在综合经济实力上已经把英、法等老牌工业强国抛在身后,成为与美、日鼎立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然而,德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为此,科尔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经济改革,即促进德国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建立货币联盟。准确来说,这一以原西德马克为核心的货币统一进程早在1990年7月1日就已经完成。在东德马克消失之后,原东德经济失去了货币金融基础,东部地区也被迫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次,完成原东德国营企业私有化。如果说货币统一为德国东部地区建立市场经济提供了货币机制,那么在统一后前四年由联邦托管局完成的原东德企业私有化改造则使东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制度的转轨①。1994年12月,东部地区国营企业的私有化改造基本完成,共有14000家国营企业实现了私有化,私有化程度达到了95%,另有3600家企业被迫关闭。最后,根据科尔政府1991年3月制定的“振兴东部”战略——《共同促进东部地区发展的计划》,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措施。通过“团结公约”②和财政平衡措施③向德国东部地区提供大量财政援助。从1991年到1995年,针对东部德国的财政援助就高达8480亿马克。截至2000年,联邦政府和企业向东部累计投资万亿马克,其中东部吸收万亿马克。

在西部的巨额财政支持下,德国东部的经济建设在统一后得到了不断发展,其劳动生产率1999年比1991年提高了32%,而其GDP在全德的比例也由1992年的上升到1998年的。经过经济一体化,德国东部的经济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东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1991—1995年,德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远高于西部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规模也由1988年为日本的、美国的上升为1994年为日本的80%、美国的。统一头两年的“统一景气”促使德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从1989年的猛升至1990年的、1991年的,私人消费增长率也从翻番达,机器设备等资产投资增长率1990、1991年分别为和,成为70年代以来最高的年份。1991年,德国的出口增长率也达到了60年代以来的最高峰,为1%。1992年,德国的进出口总额为83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9990亿美元,远远超过排在第3位的日本(5840亿美元);德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达91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日本为710亿美元,美国为600多亿美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