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正在通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进入21世纪,它与日本、巴西和印度再次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无功而返,但无疑德国距离安理会越来越近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名单上真的会出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但愿那时,它不要辜负了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殷切期望!
惹人注目的防务措施
为了适应冷战的需要,美苏两大集团于1956年在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各建立了一支军队,分别隶属于冷战时期两个高度对抗的军事组织——北约和华约。德国统一后,其军事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面临的最迫切的军事任务便是如何消化这两支性质、编制截然不同的军队,将之整合成一支完全意义上的德国国防军。为此,德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步骤:
第一,德国政府通过对原东德人民军进行改组使其融入原联邦德国军队。德国统一之日,联邦德国国防部接管了民主德国人民军。他们先通过强制和“提前退休”的方式解除了原民主德国117名将军的职务,然后鼓励原人民军军官提前退役,政府将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补偿。对一般军人,国防部通过“甄别委员会”严格审查,合格后经两年试用期正式录用。
第二,对联邦国防军的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强调军队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联邦政府在1994年底将军队总人数压缩至37万,军费维持在500亿马克,为原来的一半,在保存陆军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对空军的建设。整编后的德军虽然在规模上有所缩小,但其装备、快速反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而使得统一后的这支德国军队完全有能力满足应付本国和境外用兵的需要。
同时,冷战时期驻扎在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境内的外国军队①开始逐步撤离。截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前,苏军除少量军队仍滞留原民主德国地区外,多数已基本撤离。西方国家除美、英两国须晚些撤出之外,其余几国已于1995年前后撤出德国。
对于德国而言,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德国能否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进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关键,这同时也是德国制定安全政策的出发点。德国统一之后,其防务政策面临着迫切的任务:第一,与欧洲国家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预防冷战结束后欧洲潜在的民族和宗教冲突;第二,消除其他盟国对德国谋求主宰欧洲的恐惧;第三,在全球范围内承担更多安全义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统一后的德国采取了一系列围绕其外交政策进行的防务措施:
首先,放弃统一后德国中立化的方案,坚决靠拢美国。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苏联倾向于德国在统一后军事上维持中立,而美国则予以坚决反对。事实上,德国欲想在世界上有一番大作为,根本不会将自身的安全托付于他国来保证。但是,面对国内经济重建的艰巨任务,考虑到德国在很多问题上还很需要美国的帮助,德国政府不得不继续拉拢美国。因此,德国积极支持北约改变职能,实行战略调整。
其次,建立德法混合旅,以之为轴心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东欧剧变和华约解体之后,欧洲内部的防务独立思想再次抬头。1991年10月15日,密特朗与科尔共同向欧共体前任主席吕贝尔斯提出了一份关于建立欧洲共同外交和防务的建议,主张欧洲建立独立防务。10月16日,德国和法国宣布组建一支4200人的混合旅,今后将在此混合旅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一个德国机械化师和一个法国装甲师,最终组成一支总数约在40000人左右的联合军团,参谋部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在德、法军事合作的基础上,德国力图建立全欧范围的安全体系。根舍曾经表示:“在‘欧安会’范围内建立一个体制化、合作化的欧洲安全体系,就是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建立欧洲和平新秩序创造重要条件。”①欧共体在海湾战争中的软弱无力更加凸显了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重要性。自1991年以来,在德国的推动下,欧安会对机构和规章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使其在应付欧洲紧急情况和不测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