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尽管英国人展现出了明显的、令人无法忍受的帝国的傲慢,尽管英国人展现出了明显的、令人无比憎恨的资本的贪婪,尽管英国人展现出了明显的、令人心生厌恶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尽管已经发出了怒吼,但印度人却不想再次以起义来回答暴力。例如,国大党成员就曾发表过类似美国《独立宣言》的誓言:“我们认为,拥有自由、享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占有生活必需品,以致可以有充分机会发展——这,是其他任何民族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也是印度人民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我们还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府使一个民族丧失这些权利,并压迫他们,那么,这个民族就有改变它或废除它的进一步的权利。”
但是,印度显然不愿像美国那样,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对付英帝国。曾三次担任国大党主席的挪罗齐的下述言论就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像男子汉一样直言不讳,宣布我们忠于脊骨,宣布我们了解英国的统治所带给我们的好处,宣布我们充分地意识到英国所给予我们的教育——新的光明,它已源源不断地涌向我们,使我们从黑暗转向光明,并教给我们新的一课:国王为人民而存在,不是人民为国王而存在。”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促进了对这场战争有所了解的所有印度人观念的转变,那就是承认自己是印度人而不仅仅是英国臣民。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变化,它促使一切有政治意识的印度人去思考如何利用印度传统信条来培育爱国的共同基础。于是,在强权面前,“圣雄”甘地高举起阿育王的“法胜”宝杖,教会印度人民对非正义进行消极反抗和非暴力抗议。他指出,1914年,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这一点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为此,甘地号召人民进行抵制运动,即联合抵制英货的运动,以及实行不合作主义。
正如尼赫鲁所说的那样,甘地来了,“他像一股强劲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全身舒展,深深呼吸;像一束刺穿黑暗的强光清除了蒙住我们眼睛的阴霾;像一阵旋风掀翻坛坛罐罐却留下全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他不是从上屈尊以降,他似乎是从印度千百万普通人中浮现。……政治自由从此采取新的形式,从此获得新的内容。……他的教导的精髓是无畏和真理,加上相关的行动,以及始终把群众福利放在心头。”
在甘地的感召下,广大印度人对其民族身份有了自豪感,并加入到甘地的事业之中——印度独立。
分治——“活体解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印度对东方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化,印度次大陆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形态,同时加强了商业往来,开辟了海上贸易。在国家缔造和发展过程中,印度次大陆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政权,稳固了君主世袭地位,印度所固有的种姓制度也逐渐定型。随后,阿育王统治下的佛教也从一个地方教派迅速成长为影响远播的大教,奠定了日后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础。同时,古代的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糅合了民间信仰,经过改革走上复兴之路,成为延续至今的印度教。中古时期穆斯林王朝的先后统治,引进了伊斯兰教,产生了伊斯兰文学,引发了乌尔都语的发展,同时也把伊斯兰习俗和社会生活模式引入到印度。
所以,印度社会生活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人口归属于各种宗教团体,通常称为教派,每个教派都将其他的教派成员视为外来人。最主要的宗教教派是印度教,成员占人口的75%,穆斯林教派占10%。虽然相互敌对的宗教观念和实践周期性地引起了不同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但在过去,这些冲突通常是由一些特别的事件引起的,并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