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重新发现印度(5)

大国复兴之路 作者:张小劲


首先,也最紧迫的是处理好国大党(特别是党主席)与政府(特别是总理)的关系。实际上,1947年的独立意味着权力转移的开始,这就要求在实行内阁制的政府里,总理在对政府的活动发出指示和进行协调方面要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简言之,党的作用必须加以限制。尽管在这方面开始出现了重要的实质性的分歧,但最终就像党主席帕塔布希所指出的那样:“政府要统治,所以它必须关心当代的问题和当时的情感。它的工作是具体的,它对问题的解决应该是迅速的。国大党有较大的管辖权并有更长远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通过不带偏见的评论把过去的成就,现在的努力,和将来的期望协调起来。国大党确实是一个哲学家,而政府就是一个政治家。后者有权力,前者有影响。有时候,道义上的影响能胜过实在的权力。或者换句话说,国大党像一个仁慈年老的婆婆,政府像是个机智的年轻媳妇。而实际上,所有的权力都是通过丈夫授予后者的。不过她要设法在服从她的翁姑(不只是装装样子的)的同时终于还是要贯彻她自己的意志。”①

在创立现代印度时,尼赫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尼赫鲁在印度不仅有着显赫的声名,而且也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钱人家的独子”。从家族历史来看,在法鲁克西尔做莫卧儿皇帝时,尼赫鲁的祖宗拉·考尔是克什米尔地区有名的梵文和波斯文学者。在法鲁克西尔皇帝巡视克什米尔时,拉·考尔曾受到这位皇帝的垂青。大概由于皇帝的示意,他全家在1716年迁居京城德里,皇帝赐给他一块采地和一栋房子。这块地和房子坐落在运河岸边,所以他的姓添上了“尼赫鲁”(从Nahar“运河”这个词转来),就变成了考尔—尼赫鲁。到后来考尔被省略了,只单称“尼赫鲁”。②

就像其祖先受到皇帝的垂青一样,尼赫鲁本人也受到了历史的垂青。他不仅是国大党主席和杰出的领袖,而且还是独立的印度的开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开始执政直到逝世的17年间,尼赫鲁采取了英国模式,让公众实践了民主,同时保持了政局稳定。

作为驰骋印度政治舞台25年的重要人物,尼赫鲁认为影响印度发展的因素仅有两个:国际压力和国内团结。在他看来,“分裂行为”是更严重的危险。很多印度人把分裂归咎为相互争斗并把外来侵略者引入印度次大陆的统治者身上。一篇流传甚广的短篇小说《弈棋者》就这样概括了现代印度人的经历:两个纨绔穆斯林亲王成天下棋打发时光,而英国人却趁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而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让普通印度人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印度人成为外来侵略者的奴隶,那只能怪罪自己。

显然,尼赫鲁不同于英国人,也不同于甘地。他认为,民族性的国家正在向多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所以,尽管他接受了英属印度的分治,但却认为统一印度和巴基斯坦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他跟很多印度领导人一样,认为印度必须团结起来完成历史使命,统一印度。

那么,在一个刚刚经历了血腥的教派屠杀的独立国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政策来实现国内的团结进而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呢?

那就是世俗主义道路和英国人教会的宪政治理模式。

1950年印度颁行了《宪法》,宣布印度是一个“主权的、社会主义的和世俗的民主共和国”,摆脱了英帝国内自治领的身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同时根据宪法,印度实行议会内阁制,即内阁由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总理则由负责组阁政党的议会党团领袖担任。总统的职权非常有限,总理和内阁直接对人民院负责,由非直接选举产生的联邦院权力微弱。

鉴于印巴分治的痛苦经历和导致的巨大灾难,印度国大党领袖、开国总理尼赫鲁决心摈弃中央集权和联邦两种建国模式,选择了共和国国体,同时将他的国家以语言为基础划分成16个邦,各邦拥有较多的权力,但低于美国各州所拥有的自主权。1952年,印度按照联合王国的选举方式举行了第一次大选。这种选举在此后的人民院(即下院)和联邦院(即上院)议会选举中定期举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