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作为国家科技的重要组部分,是为国防现代化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的科技领域。国防科技的发展不仅与投资战略、关键技术发展、科技人才战略、武器装备发展及国防科技体制相联系,还受国际战略环境、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国家经济实力及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把科研重点转向国防、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并在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成为一个自力更生的科技大国。
显然,印度在国防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与正确的科学技术政策有关,也与它完善的国防科研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初期,为了提高本国的国防科研水平,印度于1948年成立了国防科学组织,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开始对进口装备进行研究,以期从较高起点发展本国的国防科研与国防工业。1958年,国防科学组织与其他科研机构合并,成立了科研与发展组织,由国防部的国防生产局所属的科研处领导。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1980年,国防科研处独立出来,升格为国防研究与发展局。迄今为止,该局已完成武器装备研制项目1100余项,产值达600多亿卢比。
在印度,国防科研机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航空发展局、国家电子技术开发公司和航天部等;另一部分是军队和地方院校、国防生产公司和私营公司中的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地方科研机构。它们共同形成了门类齐全、学科完整的现代化国防科研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其前身为国防科学组织及其下属的国防科研机构和30余个国防研究所。该组织行政上受国防部国防科研与发展局领导,业务上领导全国50个国防实验室,并与全国40个学术研究机构、200个私营企业有合作研究关系。原子能部是印度核工业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原子能委员会,1954年改为现名,主要负责制定国家的核发展规划以及进行核能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1985年,印度国防部将生产局与国防供应局合并,成立国防生产与供应局,统一领导军工生产体系。实际上,印度的军事工业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独立后,印度只有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收过来的16家军工厂。60年代,在英国、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帮助下,印度建立了一批新的兵工厂,不仅数量达到30家,还能够生产“常胜者”中型坦克、第一代法式反坦克导弹、轻武器及轻型火炮,利用英国设备和图纸生产轻型护卫舰。70年代,印度的国防公营公司采取股份经营、军民兼顾的方式后,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军工企业通过对武器装备的特许仿制,已具备对部分装备和零部件改进设计的能力。80年代后,在技术的支持下,印度不断提高武器的现代化水平。至今,印度拥有39家国营军工厂,15个与生产军用物资有关的企业和8个国营军工企业,研制的武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核武器、弹道导弹、战斗机、直升机、重炮和电子设备等。其中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和纳西克兵工厂是全球100家最大的军火制造公司之一。这些军工产业不仅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还满足本国军队所需求的大部分军需品,并在军舰制造等领域发挥了长处。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武器装备依赖于国外的局面,实现三军装备国产化,印度大力加强技术研究。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仿制出了“林德”级护卫舰、“常胜者”中型坦克和“猎豹”直升机等。70年代通过引进产品和技术,印度已能够生产大口径火炮、坦克、飞机等较先进的装备;80年代在国防工业与科研发展的新战略下,以自力更生为基点,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产化进程,不仅能够仿制米格-27战斗机、T-72主战坦克和BMP步兵战斗车。还全面自行设计各类导弹、作战飞机,加强微电子技术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83年成立了航空发展局,实施“综合导弹发展计划”,并同时从英、法、荷、德、苏等国引进部分关键零部件。90年代,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印度保证军队现代化的重点,在某些项目上求突破,力争在火箭发射技术、导弹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等尖端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