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以实力对抗实力(8)

大国复兴之路 作者:张小劲


上述舆论得到了印度主要政党的支持,并对印度公开进行核武器试验起了重要的影响。在印度,除了左派政党之外,其他主要政党都赞成核试验,区别是只有印度人民党将其公开写进了竞选宣言。实际上,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届政府都做了核试验的准备。拉奥政府曾于1995年和1996年两次决定试验,但最终都因国际压力而被迫取消。

1998年5月11日,是印度的佛教节日——佛陀满月节。像往常一样,人们都在愉快地、轻松地享受节日的祥和气氛。然而,身为印度总理的瓦杰帕伊却难得轻松。傍晚5时55分,总理瓦杰帕伊突然通过电台和电视台向全国宣布:“今天15时45分,我国成功地进行了3次地下核试验……”这一宣示时间令全世界都惊讶不已。5月13日,又进行了两次核试验。 印度在拉贾斯坦邦萨尔沙漠距印巴边境约100公里的博克兰地区进行的代号为“实力-98”的地下核试验,包括爆炸了1 枚4. 5万吨的热核装置、1枚11万吨的裂变装置和3个分别为200、300、500吨级的低产额装置。

试验之后,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宣布,“印度现在是一个核国家,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值得提到的是,印度1974年核试验的代号是“佛陀的微笑”,而这次核试验则意味深长地取名为“实力”。核试验后,印度国内有关其核力量的各种建议或评估报告纷纷出笼。

这方面,最有典型代表性的方案当数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局高级研究员吉米特·坎瓦尔上校对印度核力量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吉米特·坎瓦尔上校提出,印度面临导弹数量与核弹头质量之间的难题。如果使用20—3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来对付大面积的高价值目标,就需要大量的精确度较高的导弹,而印度还没有能力制造出圆概率误差低于200米的导弹。同时,印度所存储的裂变材料也不足以制造大量的核弹头。另一方面,若拥有经过试验的百万吨当量的弹头,那么只需少量的导弹(圆概率误差可达1000米)将能够满足威慑的需要。考虑到需要和能够得到的核弹头和运载系统,他建议印度的核力量应在30年内分阶段建设,并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外交方面的发展态势进行适度的调整。其具体建议方案如下:

2002年5月,瓦杰帕伊内阁批准组建战略部队司令部,掌管航天、战略导弹以及太空通讯和侦察系统。2003年1月4日,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颁布公告,宣布统筹掌管印度核武器的战略指挥机构——“核指挥局”正式成立,负责直接指挥战略部队司令部。公告同时宣称,“一旦印度领土或驻扎在任何地方的印度军队遭到大规模生化武器袭击,印度将保留动用核武器进行报复的权利”。至此,印度的核战略已经远远超过了“最低限度核威慑”的需要。正如印度陆军总参谋长孙达尔拉拉詹·帕德马纳班所指出的:“印度必须具备二次打击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摧毁性的……从而使对手在实施打击前三思而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