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争取回民(1)

重解长征之谜 作者:徐焰


——“陕甘”变成“陕甘宁”之谜

1935年10月初,毛泽东亲自率领的红军陕甘支队(即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甘肃通渭县,向东北方向进军。走出几十里就看到沿途有一些零星的回民村庄出现。这里的回族群众经常同汉族交往,一般都通晓汉话。红军队伍进入村子后,当地回民看到红旗,纷纷跑到路边,端出泡好的茶水并招呼说:“红军先生,咱们没有什么东西招呼,请喝茶吧!”在这样一个很陌生的少数民族区域,中央红军受到群众这样的迎接,实在是感到有些意外。

红二十五军给回民留下好印象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回民区之前不久,经过了彝、藏、羌等民族聚居的地区,积累了不少民族工作的经验。9月末中共中央在甘肃通渭县召开会议,了解到在向陕北前进的路上要经过回族聚居区,于是特别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陕甘支队对全体人员进行了民俗民情教育,特别强调不得吃猪肉,不得借用回民的日常用具。各部队对炊事班事先都进行了检查,要求将原来所存的猪油提前吃完,进入回区后只许携带菜油和豆油。

10月上旬,陕甘支队进入了回民地区,意外地发现当地群众不仅不逃避或对抗,而是群起相迎。在村子里的墙壁上,还写有“红军和回族同胞是一家!”“回族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等标语。

中央红军经过询问知道,8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曾从这里经过,给回族群众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当时,军政委吴焕先为了搞好同回族群众的关系,专门找群众座谈调查,给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

三大禁令是:

一、禁止驻扎回民的清真寺;

二、禁止打回族中的土豪;

三、禁止在回民中吃大荤。

四项注意是:

一是要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二是要注意不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

三是要注意回避青年妇女;

四是要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不准在回民中说“猪”等。

吴焕先向部队做出民族政策的规定后,在镇内召集当地名人和阿訇开座谈会,说明红军不收款、不催粮、不拉夫抓丁的政策。军部首长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又热情而隆重地拜访了清真寺,还赠送了绣有“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八个大字的锦缎匾。接着,老阿訇和回族群众带着礼品、赶着羊只,回访了红军。红二十五军走后,当地民众都称赞红军好,此时看到新来的这支队伍打着红旗,头戴有红五星的军帽,便自发地前来热烈欢迎。看到长征途中这种少见的场面,毛泽东非常兴奋,到达陕北后便称赞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红军离开的那天成为回族群众的纪念日

10月5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抵达西吉县单家集村,并在此留宿。红军进村后,便有几位戴着白帽子、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前来迎接,并双手捧着小瓷碗敬茶水。中央总负责张闻天出面答谢,感慨地说:“这个地方的回族群众真好!”

毛泽东、张闻天进村后,马上去清真寺拜访阿訇,说明红军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文回教,主张民族平等。阿訇听后很高兴,马上招呼回民们腾出一些房子给红军住,并按市价卖给红军粮食,还请毛泽东在清真寺吃了饭。当天晚间,毛泽东不顾行军疲劳,在北厢房同阿訇马德海长谈,了解当地的风俗和民情,对回族地区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0月6日拂晓,中央领导率红军离开单家集,行前战士们按照老规矩把借来的木板等如数还清,损坏了的按价赔偿,并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部队离开村子时,回民们站在桌子旁边鞠躬拱手为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不停地向回族群众招手致意。后来的几十年间,当地民众每逢这一天都不忘纪念。

离开单家集的次日,毛泽东随中央红军长征登上六盘山顶,一时心潮澎湃,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刻,陕北苏区遥遥可望,万里长征已经到了尾声,毛泽东的心情自然感到欣慰。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在西北地区建立和扩大苏区时,毛泽东也注意研究如何发动在当地人口中占很大比例的回族群众的问题。毛泽东等领导人发现,这里一些村寨的阶级分化并不明显,同宗同族的观念强过阶级观念,当地上层人物在族内具有很大的威望。由于这些头人有着领导本族人反抗外来压迫的积极性,在当地不能采取汉族地区那种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而是要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做好统战工作,再通过他们影响本民族内部和其他群众。

“陕甘”苏区变成“陕甘宁”苏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并与当地红军重组红一方面军后,于1936年春天东征山西。由于受到国民党中央军和山西军阀阎锡山拦阻,5月间红军返回陕北。鉴于当地粮缺和兵源补充困难,红一方面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由司令员彭德怀指挥西征宁夏,其目标是扩大根据地,争取打通能与苏联联系的国际路线,并接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